“闻”的词义发展及其与“嗅”的共时比较
本文选题:闻 + 嗅 ; 参考:《汉语学习》2011年06期
【摘要】:"闻"在上古兼有听觉义和嗅觉义,以表听觉感知义为主,从魏晋开始,"闻"的嗅觉义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宋元时期取代"嗅"成为主要的嗅觉动词,而听觉义则因为"听得"使用频率的增长而逐渐退化。现代汉语里"闻"以表嗅觉义为主,但仍有听觉义用法。表嗅觉义时,"闻"和"嗅"在句法上、语义上都存在一些差别。句法上,"闻"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嗅",且两者在带动态助词、带宾语以及叠用时都有明显的差别。语义上,"闻"的施事一般为人,而"嗅"的施事人或动物均可;"闻"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也可以表示感知状态,而"嗅"更突显动作性,主要表示动作行为;两者隐喻义的发展也不平衡。
[Abstract]:"Wen" had both sense of hearing and sense of smell in ancient times, and mainly expressed sense of hearing. Sinc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sense of smell of "Wen" began to develop, and "smell" was replaced by "smell" as the main verb of smell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meaning of hearing gradually degenerates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hearing. In modern Chinese, "Wen" is mainly used to express sense of smell, but there is still a sense of hearing.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syntax and semantics between smelling and sniffing. Syntactically, the use of "smell"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smell", and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terms of dynamic auxiliary, object and repetition. Semantically, the agent of "smell" is generally human, but the agent of "smell" can be used by people or animals, "smell" can represent not only the action behavior, but also the perceptual state, while the "smell" is more prominent in the action, mainly the action behavior.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metaphorical meanings is also unbalanced.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基本科研专项研究资金项目(项目编号:1200020400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小句中五官动词的状况与带宾规律”(项目编号:05CYY012)的资助
【分类号】:H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云孙;女性世界的展示——女部字抉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王余光;张舜徽先生的文献学成就[J];图书与情报;2003年04期
3 刘卫宁;《说文解字》中的“U弊遄质晕鯷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12期
4 李清桓;;《说文解字》和常宁方言本字[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5 姚伟钧;中国稻作农业起源新探──兼析稻在先秦居民饮食生活中的地位[J];南方文物;1997年03期
6 黄宇鸿;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宗教崇拜——《说文》汉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之一[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7 郭纪金;“诵”字的音义辨析与楚辞的歌乐特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韩伟;汉字形体中所蕴涵的古代建筑居住文化信息[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傅海燕;《黄帝内经》“疾”与“病”的辨析及其意义[J];医古文知识;2003年04期
10 武建宇;笔记小说俗语词例释[J];语文研究;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傅海燕;《黄帝内经》首见医学词汇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2 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林源;《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李艳红;《汉书》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王彤伟;《三国志》同义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申红义;出土楚简与传世典籍异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侯立睿;古汉语黑系词疏解[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大柳;《现代汉语词典》异形词分析及处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谭宝刚;先秦法家及其思想略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怀源;《段注》“废、行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秋霞;徐锴论《说文》形声字亦声字为会意字及形声字为亦声字考辨[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杜丽荣;《商君书》实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王春阳;《左传》吉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宇;俞樾《儿{录》析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卢新良;《说文解字》亦声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高钰京;《世说新语》中实义动词同义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10 李冬鸽;《庄子》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南;论“通感词”的民族文化差异[J];福建外语;2002年02期
2 韩玉国;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3 刘宇红;通感现象的身体化特征[J];文史博览;2005年12期
4 刘宁生;动词的语义范畴:“动作”与“状态”[J];汉语学习;1985年01期
5 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年01期
6 张济卿!日本国神户市滩区高羽町三丁目13—3;对汉语时间系统三元结构的一点看法[J];汉语学习;1998年05期
7 税昌锡;邵敬敏;;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J];汉语学习;2006年01期
8 赵彦春,黄建华;英语感官动词模块性的语义分析——认知词典论对词库的描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李葆嘉;汉语的词语搭配和义征的提取辨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李葆嘉;汉语元语言系统研究的理论建构及应用价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玉康;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博;;“闻”的词义演变深层动因探赜[J];语文学刊;2006年14期
2 常媛媛;;“闻”与“嗅(臭、烢)”的历时替换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3 李行健;词义中的“通感”现象[J];汉语学习;1983年03期
4 戚年升;g辛,
本文编号:1816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1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