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动“V得”句的构造及相关问题
本文选题:复动“V得”句 + 构造 ; 参考:《汉语学习》2011年03期
【摘要】:复动"V得"句由述语构件和补语构件构成。述语构件和补语构件之间有一个句法界限"V重得","述语构件+V重得+补语构件"框架是复动"V得"句两个构件的组构框架。复动"V得"句有很多派生句式,"NP1+V重得+NP2+V2P"可表达三种意义,这是由于构造过程不同造成的;复动"V得"句的语义结构可概括为动作事件导致了某种结果范畴或引起某种伴随特征;语用结构框架是"话题—述题"结构,句法结构框架是"主语—谓语"结构。
[Abstract]:The compound "V de" sentence consists of the declarative component and the complement component. There is a syntactic boundary between the predicate component and the complement component. The frame of "V heavy complement component" is the fabric frame of the two components of the compound verb "V de" sentence. There are many derivation sentences in the compound "V de" sentence, "NP1 V reproducing NP2 V2P" can express three meanings, which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 "V de" sentence can be summarized as that the action event leads to a certain category of result or causes a certain accompanying feature; the pragmatic framework is a "topic-topic" structure, while the syntactic framework is a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BA01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戴耀晶;试说汉语重动句的语法价值[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3 邢福义;;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J];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03期
4 施春宏;;动结式致事的类型、语义性质及其句法表现[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2期
5 熊仲儒;刘丽萍;;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6 刘雪芹;重动句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曹秀玲;“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项开喜;;汉语重动句式的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1997年04期
9 范晓;复动“V得”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04期
10 施春宏;;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其歧价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袁毓林;句子的焦点结构及其对语义解释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4 杨平;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0年01期
5 郑远汉;近代汉语结果式“得”字句[J];古汉语研究;1997年04期
6 吕映;汉语重动句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二)[J];汉语学习;1997年04期
8 袁毓林;汉语句子的文意不足和结构省略[J];汉语学习;2002年03期
9 施春宏;汉语句式的标记度及基本语序问题[J];汉语学习;2004年02期
10 李小荣;对述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J];汉语学习;199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郭姝慧;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6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强宏;李焱;;英语委婉语的特性及语用功能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梁汉平;;汉语量词的语用功能及其英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孙建强;;再论标点的语用功能翻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李e,
本文编号:1816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1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