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接受性看喜剧小品的语用原则
本文选题:喜剧小品 + 受众 ; 参考:《新闻爱好者》2011年21期
【摘要】:正现在的小品受众更多是通过电视(网络)而非剧场观赏小品的,相对于过去的剧场看戏,现在的受众具有分散性、个别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当代民众对喜剧小品的娱乐期待普遍较高,这种高期盼在其他形式的艺术门类中是不多见的。加之在南北地域、思想修养、文化水平、审美情趣、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决定了小品观众是难以应对的特殊受众。因此,小品创作要想获得比较满意的接受效果,只能努力去了解受众的接受需求,揣摩观者的接受心理,并不断获取受众的反馈,以调整
[Abstract]:Now the audience is more through television (network) than theater to watch the sketch, compared with the past theater to see the drama, the present audienc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persion, individualism and arbitrariness. Popular expectations for comedy entertainment are generally high, which are rare in other forms of art. In addition,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areas of north and south, ideological cultivation, cultural level, aesthetic taste, life experience and so on, which determines the audience is difficult to cope with the special audience. Therefore, in order to get more satisfactory reception effect, sketch creation can only try to understand the acceptance needs of the audience, to understand the acceptance psychology of the audience, and to get feedback from the audience constantly in order to adjust.
【作者单位】: 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小品语言的可接受性研究》(10WX66)成果之一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邵存志 ,赵国爽 ,杜建军;推动电视喜剧发展的可贵努力——从《笑笑笑》栏目看电视喜剧小品的走向[J];中国电视;1995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新刚;李强;;对中国情景喜剧发展现状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9年16期
2 张佳斐;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国产情景喜剧的缺陷及对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文君;陆巧玲;;广告语篇的目的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2 张传彪;;试论外宣文本的翻译变通[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谢旭慧;;方言词语在喜剧小品中的运用[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3期
4 杨红英;黄文英;;汉英旅游翻译的可接受性研究[J];外语教学;2009年04期
5 孙光宁;;寻求可接受的修辞论证——兼评《新修辞学》[J];法律方法;2009年02期
6 张传彪;;外宣文本与翻译变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陈玉莲;;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谈“师范学院”译名的可接受性[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8 谢旭慧;徐艳萍;;喜剧小品语言的规范与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9 刘法公;论语句的可接受性与符合语法性[J];外语教学;1993年04期
10 胡朝慧;;浅析英汉翻译的相对性[J];内江科技;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春容;;科技期刊互联网发展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2 马利;;加强党对新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A];改革创新铸辉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方晓红;;经济信息在苏南农村的传播现状调查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4 赵自然;;小议“过度效应”[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叶丹;;在颠覆传统中创新未来——谈媒体内容管理的发展方向[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8年
6 黄升民;陈素白;;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中国受众广告态度意识考察[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7 童菲;;信息·均衡:“议程设置”与“沉默螺旋”的博弈解读[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占莉芳;武文颖;;虚拟的悖反——关于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反馈机制有效性的思考[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吴庚振;郭芳;;“超女现象”的受众心理分析[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梁凤英;高曼霞;陈实;;受众接受心理与编辑的社会责任意识探究[A];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燕;“放下身段”抓读者[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2 王量迪;让气象新闻化为报纸竞争利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3 杨静;作为消费者的读者[N];中国建材报;2004年
4 北京广播学院院长助理、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丁俊杰教授;透视分众现象[N];经济观察报;2004年
5 朱学东(新生代传媒顾问公司总经理);谁的眼睛在看[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6 解廷民 张明芳;镜头,向平民化聚焦[N];中华新闻报;2002年
7 ;走出新闻娱乐化的泥潭[N];中华新闻报;2005年
8 朱玉兰;努力突“围” 让作品出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9 王丽;社会效益:新闻不可或缺的价值[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10 高颖;浅议网络信息传播受众的心理[N];吉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金木;判决可接受性的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郭虹;中国动画传播状况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张春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D];四川大学;2004年
5 周葆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5年
6 孙光宁;可接受性:法律方法的一个分析视角[D];山东大学;2010年
7 陈兵;文化与商业困境中的电视品牌建构[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李姝;面向信息时代波普建筑信息传播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刘召;刑事裁判的可接受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邹燕;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的卫生技术评估[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娟;论新闻的“民本位”[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朱鹏虹;电视节目形态的市场效应与调节[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兰天;论新时期典型报道的发展与变革[D];南昌大学;2008年
4 曹徐岚;恩施地区新闻传播事业与地区经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朱志宇;从受众心理探析电视纪录片的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王文娟;从IMC视角分析新闻媒介营销[D];广西大学;2007年
7 郑志明;从修辞的角度重新思考法庭辩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郭志华;消费文化背景下网络广告设计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9 刘玉芝;我国新闻工作者道德价值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智敏;基于受众生活形态的环境媒体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34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34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