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印尼学生习得汉语“有”和“在”的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3 01:31

  本文选题:汉语和印尼语的“有”和“在” + 对比分析 ; 参考:《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印尼的汉语教学属于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以下为表述方便,统称“第二语言教学”)。本人作为一名印尼本土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印尼学生由于受母语负迁移(对印尼本民族学生而言是“母语负迁移”,对华族学生来说是“第一语言负迁移”,以下为表述方便,统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同时也因为所学汉语知识有限、还不熟悉目的语语法规则,所以经常出现各种偏误。 本文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际出发,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和方法,对印尼学生习得汉语“有”和“在”的情况进行考察研究,以期找出习得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本研究首先利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语料库以及本人的问卷测试收集印尼学生习得汉语“有”和“在”的偏误,而后通过分析归纳偏误的主要类别、找出偏误的成因,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印尼学生在初、中、高级三个不同阶段“有”和“在”的习得顺序及特点,最后运用对比分析法、依据难度等级模式分别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大纲和印尼通用汉语教材中“有”和“在”的编排情况进行考察,指出教材及实际教学中有待改进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Chinese in Indonesia is a foreign language or a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s an Indonesian native Chinese teacher, I have found that Indonesian students have been transferred by their mother tongue ("mother tongue negative transfer" to native Indonesian students and "first language negative transfer" to Chinese students). The following is the influence of convenient expression, collectively called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limited knowledge of Chinese and unfamiliar with the grammatical rul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various errors often occur.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ules of acquisition and guide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studies the situation of Indonesian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Chinese "you" and "in there". In this study, the corpus of the Chinese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 and my questionnaire tests were used to collect the errors of "you" and "in" in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by Indonesian students, and then to find out the causes of the errors by analyzing the main categories of error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acquisition sequ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donesian students in three different stages of "you" and "in" at the beginning, middle and advanced stages. Finall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used. According to the difficulty level model, the arrangement of "you" and "Zai" in the syllabu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arrangement of "you" and "Zai" in the general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in Indonesia are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actual teaching should be improv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y.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迪娅·伊布拉音;;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量词偏误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陈慧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错误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邓雪琴;赵玉霞;;民族生汉语成语学习中的偏误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7期

4 刘江涛;少数民族预科生汉字偏误分析[J];语言与翻译;2005年01期

5 刘明佳;;日本学生可能表达习得偏误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唐淑宏;;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崔炳善;;韩国学生语句的偏误分析[J];消费导刊;2008年05期

8 乔燕妮;;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比”字句[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9期

9 李菡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语法偏误研究综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塔·达丽加;;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补语偏误分析及对策[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通拉嘎;;近十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韩玉华;;香港考生在PSC“说话”中常见的语法偏误分析[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邓瑶;;PSC中双音节词语轻重格式的常见偏误分析及对策[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邓丹;;美国学习者汉语复合元音的偏误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6 陆俭明;;汉语与世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李广瑜;;当前汉语国际化的机遇、挑战及对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8 袁义春;;小学生语言偏误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余瑾;;汉语国际推广若干问题思考[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10 王建勤;;汉语国际传播标准的学术竞争力与战略规划[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骆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需求: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菲;逾70国10万学生踊跃参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3 本报驻湖南记者 李洁;“汉语桥”传递中国文化梦想[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采访者 王东 商报记者;汉语国际推广的“短板”短在哪里?[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5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怀成;汉语:柏林国际语言展上的“主宾语言”[N];光明日报;2010年

6 记者 丁大伟;西班牙汉语年圆满结束[N];人民日报;2011年

7 王雯;韩国汉语学习图书市场升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8 黑龙江大学 江宇冰;全球化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双落;汉语,别在自己的故乡走失[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柴葳;多元文化融合催生全球汉语热[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Thea Sairine Wong(张赛英);印尼学生习得汉语“有”和“在”的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孔艳;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夏迪娅·伊布拉音;维吾尔民族汉语教学历史与现状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4 李遐;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萧频;印尼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洁;汉语中介语偏误的计算机处理方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番秀英;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萨仁其其格;蒙古学生汉语中介语名、动、形词汇偏误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艳;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汉语常用篇章衔接手段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伍丽;秘鲁学生习得汉语比较句的偏误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琳琳;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语料的偏误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陈晨;巴基斯坦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D];吉林大学;2010年

5 王晓燕;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对话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傅子轩;印尼留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刘培杰;泰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偏误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娟;留学生学习汉语被动句的偏误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金善熙;韩国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朱华;泰国学生关联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刍议[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36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36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b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