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逻辑转喻的半能产性与多种解释

发布时间:2018-05-04 03:40

  本文选题:逻辑转喻 + 生成词库理论 ; 参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3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汉语中部分转喻动词的考察,从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角度重新分析了逻辑转喻的半能产性和多种解释。文章认为,逻辑转喻结构本质上是一种压缩结构,其生成是压缩过程,而其理解和解释则是解压缩的过程。逻辑转喻的半能产性主要源于语言的规约化,其生成可以通过细化的规则来控制;其解释是转喻动词和宾语名词共同作用的结果,转喻动词对生成和解释有更细致的语义限制。
[Abstrac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ome metonymy verbs in Chinese, this paper reanalyzes the semi-productive nature and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of logical metony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form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logical metonymy structure is essentially a compressed structure, and its generation is a compression process, and its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is a decompression process. The semi-productive nature of logical metonymy is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regularization of language, the generation of which can be controlled by detailed rules, and its interpret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metonymy verbs and object nouns, and metonymy verbs have more detailed semantic limitations on gen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汉语句法语义接口研究”(10CYY03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
【分类号】: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保亚;再论平行周遍原则和不规则字组的判定[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健军;完句范畴的归纳及理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9期

2 甘智林;带宾“V+一下_1”、“V+一下_2”格式的语序问题[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4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5 熊仲儒;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6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7 吴福祥;汉语体标记“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8 杨艳;“A是A”格式的表达特点[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林新年;唐宋时期的“V+得+时量短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岳中奇;“的”的有无与名词性偏正结构的语义差异[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彭育波;“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伟;现代汉语代词隐现的动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2 崔明玉;三组持续类时间副词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01年

3 白少辉;个体量词的语义特征和对外汉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李振中;单项定语的性质与“的”字的隐现[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操礼新;英汉简单完成句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祁峰;定中式[A单+N]中“形名组合”的选择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敏;试论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丽萍;程度副词对VP的选择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静;绝对程度副词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D];河南大学;2004年

10 朱华平;“PP+VP”句的否定表达[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41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41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1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