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词汇对比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本文选题:英汉对比 + 词汇理据 ; 参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摘要】:文章从词汇的理据性入手,着重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单纯词、合成词(包括复合词和派生词),并进行了英汉上位词及下位词的对比。通过词汇理据性的分析,进而提出对外汉语"字词直通、字应先行、常用先学","语素分析、语素类推"等教学方法和原则。
[Abstract]:Starting with the motivation of vocabular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simplex words, synthetic words (including compound words and derivatives) in the two languag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epistasis and the lower word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exical motiv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word "straight through words, the words should be first learned", "morpheme analysis" and "morpheme analogies". "Teaching methods and principle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19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宏;;英汉词汇系统理据性对比[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李如龙;;论汉语的单音词[J];语文研究;2009年02期
3 李如龙,吴茗;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2期
4 张建理;汉英对比看汉语词汇的易读性[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林;;民族声乐风格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周春华;;行政紧急权力及其法律规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3 江加宏;英语词汇最新发展初探[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丁亚元;;有效面授的内涵及其设计策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6 闫金梅;从隐喻思维看转化法的构词理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甘翠华;;汉英成语修辞特点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汪承萍;词汇的联想意义及其语用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陈秀平;;略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吴晓梅;;英汉明喻喻体的文化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嘉忆;;汉译英口译材料的难度判断[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涛;;公诉专业化相关问题研究[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李庆伟;;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途径与基本要求[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傅维贤;;对比与双语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江必新;程琥;;论判例在WTO争端解决中的适用[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9 阎宗彪;乔生;;腐植酸缓(控)释BB肥的创新理念和应用实践[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邹伟;段竞晖;鞠霓;饶晓亭;胡丽莉;张雪;罗邦民;;中介法律制度建设的法律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延丽;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保障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晓明;上海市部分小学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开展状况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杨阳;电视体育谈话节目《体育评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刘小飞;上海市杨浦区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董娇;普通高中主科科任教师威信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佳;地方大学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夏路;论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颖;字本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汉语学习;2001年04期
2 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3 赵宏;;英汉外来语吸收机制和动因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李二占;;语言理据性的哲学思考与经验观察[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姚小平;洪堡特论汉语和汉字[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6 连淑能;英语的“抽象”与汉语的“具体”[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7 王小宁;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初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8 田卫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多维性[J];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04期
9 王若江;;由法国“字本位”汉语教材引发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3期
10 黎昌抱;英汉外来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钟吉娅;汉语外源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敏;;现代汉字理据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2 赵宏;;英汉词汇系统理据性对比[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陈波;陈霜;;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死”字用法演变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白雪;;汉字形体理据性在对外汉语词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年32期
5 柳琳;;HSK4-6级对外汉语形声字教学中汉字理据性的应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许光烈;;摹声造词理据与对外汉语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周健;试论英汉对比在基础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8 林源;;略论汉字的理据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J];语文学刊;2007年18期
9 蒋楠;;浅析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07期
10 陈俊羽;杨春;;语素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涛;;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2 陆庆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得体性问题[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3 赵延军;;对外汉语教学与词语辨析[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4 金敏;;短期对外汉语教学探讨[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5 江海漫;;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偶辞格切入的可行性——读王希杰《修辞学通论》有感[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6 赵峰;;隐含义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金美;;对外汉语教学中三种教学模式的设计[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黄锦章;;从“把”的用法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问题[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陆俭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希杰;钟玖英;;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对话[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施光亨;对外汉语教学的由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2 张普;现代远程对外汉语教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3 本报记者 王萍;对外汉语教学图书出版纵览[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吴文;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需求升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记者 苏军;对外汉语教学存在师资缺口[N];文汇报;2009年
6 吴双;对外汉语教学重塑中国“软实力”[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7 张若莹;更新与提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8 凌德祥;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9 实习生 苏瑞霞;“汉语热”凸显对外汉语人才紧缺[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静;对外汉语教学的喜与忧[N];中国文化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骏;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甘瑞瑗;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以韩国为例[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4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孟素;汉英成语对比及其跨文化对话之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时璇;构形与认知[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8 陶健敏;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奥其尔(Gongor Eldev-Ochir);蒙汉语颜色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孙Y冒,
本文编号:1857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57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