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第一主体到虚无——由“自”看词汇系统调整对系统成员的语义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09 04:12

  本文选题: + 语义 ; 参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摘要】:"自"本义为鼻子,因其自性特点,在认知上发生转喻而引申为"从、己、自然"等义。在上古汉语词汇系统中,"自"是行为、认知的第一主体,第一起点,称代一切存在,表一切行为起点,分布非常广泛。它的语义特征可概括为[主体]+[起点]。然而在中古时期,"自"在一些组合中两个基本语义特征都丧失,成为语义虚无的词缀。"自"在整个词汇系统发展中,本为普通名词,再引申为第一主体,又发展为语义虚无的词缀,这两次变化是由于整个汉语词汇系统调整而造成的。"自"的语义演变,说明汉语词汇系统整体发展对内部成员的语义会造成深刻影响。
[Abstract]:The original meaning of "self" is the nose, because of its own nature, metonymy occurs in cognition and extends to "from, oneself, nature" and so on. In the lexical system of ancient Chinese, "self" is the first subject and the first starting point of behavior and cognition. Its semantic features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subject [starting point]. However, in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self" lost two basic semantic features in some combinations and became a semantic nothingness affix.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lexical system, it is the common noun, then the first subject, and the semantic nothingness affix. These two changes are caused by the adjustment of the whole Chinese lexical system.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lexical system shows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exical system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emantics of the internal members.
【作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分类号】:H1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张劲秋;《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陶礼天;《出三藏记集》与《文心雕龙》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李先华;《说文段注》词义考释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金仁义,张静;东晋皇室婚姻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王丹;;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9 吕建辉;《说文解字》训释语中双音词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王兵,张征;试论庄子学派与宋玉的亲缘关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魏建震;;周代社祀与西周社会秩序的建立[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凤五;;上博六《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平王问郑寿》、《平王与王子木》新探[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俞志慧;;《国语·晋语四》韦注辨正[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鲁瑞菁;;两汉“三代始祖感生说”述论[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王海波;刘颖;;凤凰的动物学原形探寻[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6 李大遂;;常用汉字义系字族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2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3 鞠宝兆;《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4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6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林殷;命门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9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史论[D];西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霄鹏;《汉语大词典》收录《论衡》词语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张小讲;《法苑珠林》与佛教的民间化——简论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5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7 庄筱玲;魏晋南北朝拟古诗初探[D];厦门大学;2001年

8 陈庆纪;幻术母题与明清通俗小说[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9 吴文星;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浩;论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莉娟;;汉语“A不V”式构词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余琼;;“必须”与“不得不”的不对称辨析——基于《毛泽东选集》中“必须”与“不得不”的用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3 丁健纯;;汉语双音节词拆用的认知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曹春静;;网络用语“控”的流行及其修辞解释[J];当代修辞学;2011年03期

5 郑杰;;汉日表达语序类型学对比分析之三——“认同处置”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甘为;;江西九江地区方言中的量词重叠式结构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7 李小军;;表负面评价的语用省略——以构式“(X)真是(的)”和“这/那个+人名”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1年04期

8 崔艳菊;严灿勋;刘慧敏;;从语义关系的复杂性看语义词典建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宋丽珏;;情态表达的可能世界语义度量[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10 潘超;;语句重音初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江荻;;藏语动词的及物性、自主性与施格语言类型[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王葆华;;构式语义的经验基础——兼谈身体化的经验对语言形式表达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俞石明;;浅谈语言学习自主性的培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The Typological View on the“De”Construction——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kiasi”and“byo”construction[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曹跃香;;现代汉语“V+头”中“头”的性质及语义来源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文斌;;同隐喻性·异隐喻性·主体性·主体间性·隐喻间性·主体自洽——对隐喻认知构建与解读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浅谈[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初敏;王韫佳;包明真;;普通话节律组织中的局部语法约束和长度约束[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曹承挺;追求有效教学 构建魅力课堂[N];晋中日报;2010年

2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任遂虎;应区别对待网络热词[N];光明日报;2010年

3 刘慧英;口语语病的两个语法成因[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4 旅加学者 陶短房;“姓前名后”的规范也要讲究个规范[N];东方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吕良环;论外语自主学习能力之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罗小如;《淮南子》动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田靓;汉语作为外语/第二语言教学的“把”字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5 王巍;语气词“了”的隐现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栗学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荣波;从互文性视角看交替传译中的信息传递[D];厦门大学;2009年

2 李云彤;解析人物歇后语的语义生成[D];吉林大学;2008年

3 吴松;广告语言表达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4 赵宁;“V不得”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杜燕欣;“看你X de”格式的多角度考察[D];河南大学;2012年

6 丁婵婵;反诘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付博;“介词+宾语+‘说’”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检容;“SDp是NP/VP”句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任蓉;英汉“遍及性/非遍及性”语义表达对比[D];延边大学;2003年

10 卫岩;永济方言语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64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64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9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