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论语言接触的类型、方式和过程

发布时间:2018-05-09 11:13

  本文选题:语言接触 + 类型 ; 参考:《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摘要】:语言接触是不同语言相处时的相互影响。其类型包括:早期民族语言的"底层"、外族语借词、历代通语及方言的语音、词汇在方言中的积存,有的已形成语音或词汇的区域特征,在方言的边界则往往有更多的变异。常见的语言接触的方式有叠加式、双语并用式、借贷式和感染式。语言接触的过程总是由浅层到深层、由量变到质变、由局部到系统。深度接触的结果可以形成过渡语、混合语或发生语言转化。
[Abstract]:Language contact is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s. Its types include: the "bottom" of the early national languages, the loanwords of the foreign languages,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common languages and dialects of the past dynasties, the accumulation of vocabulary in the dialects, some of which have forme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nunciation or vocabulary, and often have more variations in the boundary of the dialects. Common ways of language contact are superimposed, bilingual, borrowing and infective.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contact is always from shallow to deep,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from part to system. The result of deep contact can be interlanguage, mixed language, or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
【分类号】:H0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雄伟;肖志钦;;网络词语的结构类型与构造方式[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唐贤清;汪哲;;试论现代汉语外来词吸收方式的变化及原因[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戴庆厦;杨再彪;余金枝;;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小陂流苗语为例[J];语言科学;2005年04期

4 沈国威;;汉语的近代新词与中日词汇交流——兼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形成[J];南开语言学刊;2008年01期

5 王婷;;东北方言中的俄语借词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曹乃玲;流行语中的语码混用及其修辞价值[J];修辞学习;2005年05期

7 曾德万;从语音角度试探歧义的分类[J];文教资料;2005年28期

8 殷苏芬;;浅谈主谓谓语句的范围[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3期

9 吴安其;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J];民族语文;2004年01期

10 陈恩泉;;双语双方言问题论略[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陈保亚;;全球化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多语现象和多语制研究——建立语言遗产保护和多民族互协共存的科学依据[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3 王数财;;试以“三个平面”分析主谓谓语句的类型[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5 林明金;;双语词典的类型、评价原则与方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高兵;李u&;;中国人如何寻找小青蛙?——普通话对运动事件的编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文华;;论手语的基本要素——语形的内涵及相关类型[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8 尚新;;从英汉语对比角度谈体的中立化理论构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春玲;杨松柠;;浅谈网络数字语言的类型及特征[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振鹤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澳门番语杂字全本》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禹言;一部大型语言国情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袁志勇;“字母词”走进日常生活[N];科技日报;2007年

4 邸永君;毕苏语研究的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禹岩;民族所少数民族语言合作项目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黄行;语言翻译与语言多样性[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记者鲁小彬;近代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史应成研究重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赵丽霞;合理开发利用西部文化资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4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8 邵军航;委婉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张进军;中古入声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俊芳;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青峰;涟源市古塘方言疑问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井米兰;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宋莉莉;中日同素逆序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曾雄伟;紧缩结构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5 刘伟丽;现代汉语词的修辞派生义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6 陈丽丹;中文报纸广告中汉英语码混用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卢红艳;天门方言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柯移顺;《歧路灯》疑问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王志清;《说文》收字与文献用字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胡涛;汉语多义词及其语义桥研究[D];鲁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65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65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e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