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的概念化与汉语语序
本文选题:图形—背景 + 概念化 ; 参考:《齐鲁学刊》2013年02期
【摘要】:在语言基本表达方式上,汉语中既存在着"图形先于背景"的概念显现原则,又有"背景先于图形"的语序强趋势。前者遵循语义结构到句法结构的映射,是一种动态视点;后者体现汉语对同一事物不同识解而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一种静态视点。语言结构是概念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反映,汉语语言结构反映了汉民族的语言心理:客观世界的静态和动态的区别应该在语言上表现出来。
[Abstract]:In the basic expression of language, there exist both the concept of "figure before the background" in Chinese and the strong trend of the word order of "background before the figure". The former follows the mapping of semantic structure to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is a dynamic view; the latter embodies the process of forming a concept in Chinese with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ame thing and is a static view. Language structure is a reflection of 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cognitive process,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structure reflects the language psychology of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static and dynam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bjective world should be expressed in language.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英汉运动事件词汇化的句法—语义接口及其类型学意义”(12YJA740061)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09WC20-1)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沈家煊;英汉空晸概念的表达形式[J];外国语文教学;1985年04期
2 高增霞;;连动结构的隐喻层面[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1期
3 沈家煊;英汉对比语法三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4 李雪;;汉英移动事件移动主体和参照物语言表达对比[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5期
5 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邵志洪;;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达对比与应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1995年02期
8 胡文泽;汉语存现句及相关并列紧缩结构的认知功能语法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刘开骅;;选择问句疑问语气词脱落的历时轨迹与内在动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丁凌云;;双音节复合词语序排列中的认知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袁卫华;;《五灯会元》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卢英顺;;“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斌;熊妍湘;;试用图形—背景理论解释英汉句式差异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庞文斌;张国煊;曹恬;;基于规则和统计的汉语浅层句法分析的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琳琳;图形-背景理论视野下的汉语爱国抒情诗词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汪姣;俄语让步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2 秦洪武;王克非;;论元实现的词汇化解释:英汉语中的位移动词[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3 沈家煊;英汉介词对比[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年02期
4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5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6 李雪;白解红;;英汉移动动词的对比研究——移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4期
7 邵志洪;;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达对比与应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胡壮麟;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现代外语;2003年01期
9 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1995年02期
10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宏宇;黄玉果;;试论在“话题—说明”框架中汉语句子的生成关系[J];钦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杨云;主语、宾语位置上动词词性的判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年05期
3 董蕾;共时词义的立体构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 康健;歧义句新角度透视[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任敏;;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探讨[J];语文知识;2010年02期
6 谭克让;;藏语动词的自动态与使动态[J];民族语文;1988年06期
7 徐颂列;词语规范的原则[J];语文研究;2000年04期
8 陈重瑜;“动性”与“动态”的区别:汉语与英语的状态动词比较[J];语言研究;2002年04期
9 吴清;从"以"的演化轨迹看汉语虚词的发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陈伟英;;省略与省力[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英;;也说比喻的结构[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虹;;谈“V来V去”[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马林;;论意义的渐进过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王寅;;“体验性概念化”语义观对后现代哲学“人本主义”的修补——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鲍志坤;;英汉情感语言表达的结构对比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王玉婷;;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希杰;施发笔;;语言学研究的有关问题[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寇金凤;;浅析篇章连接成分“当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毛世桢;施云;;汉语普通话的音位负载[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朗杰卓嘎;我区加强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法规化建设[N];西藏日报;2002年
2 吕永海;例说常式句与变式句[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志坤;情感的英汉语言表达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栾妮;《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韩春兰;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白莲花;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肖维青;多元动态翻译批评的建构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10 何星;名转动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香;现代汉语形容词分类及相关句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曹地;汉语语序理据与对外汉语语序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谭敏;德国学生汉语语序偏误分析[D];云南大学;2012年
4 朱瑞花;巴西学生汉语语序习得偏误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薇;现代汉语语序的认知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季丽莉;汉语语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杰;蕴涵静态义素的动态词考察[D];河南大学;2001年
8 罗洛;情感隐喻“悲”的概念化[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虞锐;性别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D];新疆大学;2004年
10 雷志斌;转喻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77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77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