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物自体:水石相激的生命隐喻——浅论哲学范式中隐喻辞格的反身言说
本文选题:隐喻 + 后现代性 ; 参考:《理论与创作》2011年02期
【摘要】:正一、引言置身现代性魅惑与后现代性镜像交相复合的时代语境,存在的个体生命或隐或显的感受到伴随现代化进程的车轮轰鸣,在带给人们以美好诱惑许诺的同时,也条分缕析的剔除了人自身与物自身曾相生相惜的亲在联系,虚拟的幻象将替换现实性生命体验诱人于信息技术密织的大网之中,向天空仰望乃至穿越飞翔的痕迹被致力于消灭他者的无名之物迅速探测、捕捉、直至蚀掉。当我们倾心并庆幸拥有几近可以生产无限的丰满的物时,我们也不无悲伤的发现物与人的距离反而远了,大地之上篡取的欲望遮掩了物曾显现和可能带给我们的
[Abstract]:At the same time , when we pour out our hearts and congratulate ourselv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finite abundance of things , we also have no sad discovery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eople is far away , and the desire to usurp the earth above the earth has appeared and may bring us .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应杰;;论巴塘弦子舞蹈“族群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共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李银兵;甘代军;;文化的记忆、复兴与反思——关于花腰傣花街节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高舒;;行走在文化思考的边缘——《甜蜜的悲哀》的音乐人类学随想[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10期
4 黄波;;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边界:民间文化建构城市文化的结构功能分析——以自贡灯文化与城市文化建构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0期
5 秦红增;人类学视野中的技术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向丽;审美制度:日常生活的讲述者——以广西那坡县黑衣壮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张有隽,林海;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吕俊彪;民族经济发展中的文化调适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朱炳祥,夏循祥;屏风村龙灯文化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王逍;;文化自觉与畲族经济转型[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飞;;文化多元与人权普适——以和谐社会语境之民族习惯法的发展引导为例[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慧宁;一个“中间圈”的“世界”[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宇兰;“同一性思维”的意识形态批判[D];吉林大学;2009年
3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4 曹月如;云南怒江傈僳族基督教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吕屏;传统民艺的文化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李银兵;云南新平花腰傣花街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王立芳;艺人再造[D];厦门大学;2009年
8 张柱林;“一体化”/“差距”时代的文学想象[D];上海大学;2008年
9 黄波;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D];上海大学;2008年
10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振兴;大瑶山盘瑶木薯酒工艺的科技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邱月;平武白马人“跳曹盖”仪式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宁清丽;壮锦文化符号的生成与现代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蒋燮;赣南客家传统采茶戏《wD妹子》的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D];星海音乐学院;2007年
5 魏瑶;民间皮影艺术与现代传播技术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薇;湖南靖州多声部苗族“歌,
本文编号:1877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7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