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影像时代的“语—图”叙事及其审美指向

发布时间:2018-05-12 05:01

  本文选题:“语—图” + 语言叙事 ; 参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语言与图像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传统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影像时代的到来使得两者的关系渐趋复杂,影像时代图像叙事凌驾于语言叙事之上仿佛成为一种共识,由之引发的情绪化判断不绝于耳。图像兴盛的视觉迷相和语胜于图的传统观念造成了一系列误读,然而由于图像叙事自身表意的局限,特别是其自身叙事的不完整性,叙事形式的浅表化与泛化倾向,以及由之带来的钝化的接受模式和惰性的接受意识,使得图像叙事不可能取语言叙事而代之。影像时代语言叙事、图像叙事乃至声音叙事之间的弥合和互补将成为常态,而语言叙事和图像叙事之间二元对立状态的消解和互融的一体化趋势才是影像时代语图关系的真正选择。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image is not only a traditional problem but also a realistic one.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image a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It seems that the image narration in the image era is superior to the language narrative, and it seems to be a consensus. The emotional judgment caused by it is endless. A series of misreading has been caused by the flourishing visual confusion and the traditional idea that words are better than pictures.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image narrative itself, especially the incompleteness of its own narrative, the superficial and generalized tendency of narrative form. The passive acceptance mode and inert acceptance consciousness make it impossible for image narration to be replaced by language narrative. The bridging and complementation between language narration, image narrative and even sound narration will become the norm in the image era. However, the trend of dissolving and merging the binary opposites between language narration and image narration is the real choi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graph in the image age.
【作者单位】: 合肥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H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宪章;;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江海学刊;2010年01期

2 赵宪章;;传媒时代的“语-图”互文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3 龙迪勇;;图像与文字的符号特性及其在叙事活动中的相互模仿[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光,陈湘君;“解放想象力”:创造《聊斋》的“美学向度”[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2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3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6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7 肖竞;曹珂;;城市工业遗产资源潜力与更新途径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9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宪章;论网络写作及其对传统写作的挑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龙迪勇;寻找失去的时间——试论叙事的本质[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3 龙迪勇;;时间性叙事媒介的空间表现[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4 龙迪勇;;图像叙事:空间的时间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5 龙迪勇;;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6 金玲;鲁迅小说色彩与知识分子形象[J];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09期

7 龙迪勇;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J];思想战线;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修延;;叙事学研究主持人语[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2 石群山;;演讲的叙事学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877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77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b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