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野下的解说与认知机制
本文选题:模因论 + 世界杯足球赛 ; 参考:《求索》2011年11期
【摘要】:文章以央视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现场解说为语言素材,以模因论为理论依据,详细分析了体育赛事解说中蕴含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语言模因,并从根隐喻和派生隐喻角度阐释了此类语言模因的认知机制。通过对体育赛事解说中的模因现象的探析,为理解、解读和探究体育解说语言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Abstract]:Based on the live explanation of the 2010 World Cup of CCTV as the language material and the memetic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genotypic and expressive language memes contained in the explanation of sports event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this kind of language meme is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oot metaphor and derivative metapho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eme phenomenon in the explanation of sports events,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useful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interpreting and exploring the language of sports explanation.
【作者单位】: 滁州学院;
【基金】: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0sk472) 安徽省教研项目(20101048)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琳霞;;广告语言中的模因[J];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2 尹丕安;模因论与隐喻的认知理据[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火面;好的广告词自己会“说话”[J];公关世界;2002年06期
3 陈新;广告词与修辞[J];高中生;2005年03期
4 夏家驷;时汶;;模因论与人文社会科学——生物基因理论在语言上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2期
5 高冠新;钟小军;;试论知识军事对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8期
6 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7 韩江洪;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研究;2004年02期
8 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年03期
9 曹石珠;谐音仿拟广告词浅谈[J];三峡学刊;1995年02期
10 肖名丽;隐喻的认知方式及其文化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慧青;高霄;;语言模因现象溯源[J];消费导刊;2006年12期
2 陈南先;;怎样写解说词[J];阅读与写作;2009年06期
3 何小茹;;浅谈电视节目中解说词的创作[J];写作;1999年11期
4 陈南先;;怎样写解说词[J];秘书之友;2009年04期
5 郝全梅;语言模糊与模糊语言[J];新闻出版交流;1994年05期
6 于跃;;电视片解说词的入点[J];写作;1999年01期
7 蔡少莲;;模因论与语言变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王宏军;;论析模因论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肖_g;许荻晔;;群众游行解说词的诞生[J];新世纪周刊;2009年29期
10 王也;;网络语言的模因论分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朝群;李冰芸;;语言礼貌的认知解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尚新;;从英汉语对比角度谈体的中立化理论构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彦春;;认知词典学发轫——关于词典学认知方法的探索[A];中国辞书论集2001[C];2001年
8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10 熊毅;;口译认知过程的符号学阐释[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魏军畅;浅谈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N];喀什日报(汉);2007年
2 贺远亮;表解说的括号、破折号错位例析[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蕴;仿拟生成的认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赵秀梅;歇后语中的模因[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谭蓉蓉;模因理论对语言功能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4 徐笑音;汉语网络新词生成的认知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庄美英;广告口号中的强势模因[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时晓莹;模因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媛媛;中文手机短信的模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万敏珍;CPM视角下汉语歇后语的认知机制解读[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9 刘栋贤;英汉篇章中作为衔接与连贯手段的隐喻、转喻认知机制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关春溪;人体词汇隐喻的教学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790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79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