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目的小句类型学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8-05-14 15:21

  本文选题:小句类型 + 跨语言 ; 参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3期


【摘要】:正1.引言《目的小句类型学研究》(A Typology of Purpose Clauses)的作者是德国Jena Friedrich Schiller大学的Karsten Schmidtke-Bode。全书正文共五章。正文前有目录、致谢、缩写及符号表。正文后附有参考文献、作者索引、语言索引和重要概念词语索引,以及"语言类型学研究"系列88部著作的书目。下面分述各章内容,然后做一个简评。2.内
[Abstract]:Regular 1. The author of A Typology of Purpose Clauses) is Karsten Schmidtke-Bode of the University of Jena Friedrich Schiller in Germany.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e whole book. The text is preceded by a list of catalogues, acknowledgements, abbreviations, and symbols. The text is followed by references, author indexes, language indexes and important concepts and phrases, as well as a bibliography of 88 works in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typology. The following chapters are described, and then a brief review. 2. Inside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李国庆;现代汉语的“不是P,也是Q”复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倪兰;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9 樊孝忠,李宏乔,李良富,叶江;银行领域汉语自动问答系统BAQS的研究与实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0 张小峰;试谈否定和语气的互相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陶炼;;“因为”分句与“如果”分句比勘——因果类复句与条件类复句差异初探[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柯彼德;;以话题为纲——提高汉语语法教学效率的新尝试[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4 彭利贞;;论“应该”的情态与体的互动关系[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5 陈前瑞;;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6 柴秀敏;;《诗经》语言特殊语序的考察[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7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张瑞朋;;被字句跨标点句共享[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7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3 刘东;英汉否定结构的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4 吴洁;英汉翻译与汉语欧化现象[D];外交学院;2001年

5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6 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俞晨玮;英汉指示代词的功能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巍然;命题及其表述:英汉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9 李剑锋;汉语表述过程中的添加现象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10 幸江涛;留学生使用汉语复句的偏误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D.Brentari;张吉生;;《手语》评介[J];当代语言学;2011年03期

2 臧秀贤;;翻译中的关联缺失与关联重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3 尹洪波;;汉语目的小句的标记、位置及其解释[J];语言科学;2011年04期

4 I.Kecskes;L.Albertazzi;王勤玲;;《双语的认知面面观》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1年03期

5 邹小青;;越南留学生双语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实验研究[J];文教资料;2011年25期

6 杜振兴;;浅谈对会议口译的认识[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7 唐贤清;陈丽;;“死”作程度补语的历时发展及跨语言考察[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8 李莹;;翻译中的关联缺失与关联重构[J];知识经济;2011年14期

9 盖丽娜;;试论文化差异与翻译[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蔡超群;;双语理解过程中的切换特点及其机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韧之;;拓扑学及其理论框架下的语言比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戴庆厦;;汉藏语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3 郭稷;吕雅娟;刘群;;一种有效的基于Web的双语翻译对获取方法[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刘金明;;对比修辞学及其研究新视角[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语言理论的新发展——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语言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丁研;李福印;;汉语情感词范畴:一项实证及对比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孙德金;;语言研究:拓展与突破——“2007·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语言学会分论坛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8 王勇;;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解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廖海宏;;集合式网络词典中词条的文化信息建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沈则瑾;世界翻译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N];经济日报;2008年

3 彭德倩;世界翻译大会在沪开幕[N];解放日报;2008年

4 张卫国;语言经济学研究存在三个主要维度[N];光明日报;2009年

5 施旭;中国话语研究的发展策略[N];社会科学报;2006年

6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柳文华;5县通过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N];巴音郭楞日报;2010年

9 居峰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发展待巩固“路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3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检验“非宾格陷阱假设”[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迪拉热·艾则孜;维吾尔族三语者语义表征的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旷书文;系词呈现的跨语言及心理现实性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谢艳艳;跨语言解释性相似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4 林凤玉;普通话方音消解与方言语音变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思舒;一种多语言、多编码的识别方法[D];南京大学;2012年

6 陈紫s,

本文编号:1888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88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a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