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定义的检讨

发布时间:2018-05-14 16:38

  本文选题:古汉语 + 词类活用 ; 参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现有的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定义在称呼此种语法现象时所用术语不同,尤其是"词类活用"的"词类"内涵模糊,所指不一;不能区分开活用与本用、兼类,常用的词频统计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所谓的词类活用的条件,只不过是拿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作比较的产物,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未涉及词类活用的范围问题,致使在其范围的确定上意见不一;把词类活用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语法现象,没有提到词类活用与词义引申的关系,致使该种语法现象的本质隐而不显。此种局面非常不利于对词类活用这种语法现象本质的探讨。
[Abstract]:The existing definitions of functional use of parts of speech in ancient Chinese refer to this grammatical phenomenon in different terms, in particular, the meaning and meaning of the word "part of speech" is vague and different; it is not possi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ctive use and original use, as well as both. The commonly used method of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 has great limitations; the so-called conditions for the active use of parts of speech are merely the product of comparison between ancient Chinese and modern Chinese, and they are guilty of preconceived defects; they do not deal with the scope of active use of parts of speech. As a result,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cope of this phenomenon, and the active use of part of speech is regarded as a pure grammatical phenomen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ctive use of part of speech and the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is not mentioned, which makes the essence of this grammatical phenomenon implicit and obscure. This situation is very unfavorable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essence of the grammatical phenomenon.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中伟,马青;《孟子》注疏简辩[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谢金荣,彭水香;语法隐喻的语义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张文国;词类活用与辞书编纂[J];辞书研究;2000年03期

4 周晓文,宋继华;现代教育技术在传统汉语言文字学领域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5 周满伟;《论语》语气词的连用[J];德州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查中林;说“辟”字词族[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季永兴;古汉语死字活字考察[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郭珑;语源研究与连绵词的释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袁本良;古汉语句法变换与句法成分"前置""后置"问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徐今;反向引申探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于志鹏;宋前咏物诗发展史[D];山东大学;2005年

3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4 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年

5 赵小东;句法规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毛兵;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修辞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再新;高中语文文言今译与词义注释刍议[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荣贤;《新书》动词及相关句法现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侯立睿;《国语》程度副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4 彭芳;英汉语将来意义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明富;《楚辞》虚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6 韩卫斌;重体字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7 夏雨晴;《南齐书》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爱丽;《宋书》连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保国;谈孔颖达考证词义的方法[D];延边大学;2005年

10 孙冬妮;上古汉语助动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正平;彭邦清;;现代英语与古汉语词类活用比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2 胡艳萍;;古汉语词类活用解析[J];语文学刊;2009年12期

3 赵宗乙;古汉语“词类活用”说献疑[J];北方论丛;1995年05期

4 赵明剑;;谈谈词类活用[J];教师;2009年08期

5 陈年高;传统分析法与古汉语“词类活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6 黄建荣;;从名词用如动词看词类活用现象产生的两个原因[J];中文自学指导;2001年06期

7 兰和群;古汉语词类活用误区探微[J];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麻彩霞;;古今汉语词类活用比较[J];汉字文化;2008年01期

9 张冬祥;徐凤;;论《马氏文通》之“假借”——兼谈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原因[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10 李淑霞;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生成机制[J];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立志;白聪;;论古今汉语词类活用的不同本质[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滕慧群;;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问题的思考[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3 苏华;;浅谈日语的汉语汉字词与古汉语词汇的一致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郑丽;;现代汉语词类活用体词谓词化的认知解释[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黄继华;;走进文言世界 感悟传统文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6 黄继华;;走进文言世界 感悟传统文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7 李家治;陈永明;蔡山;;机器理解古汉语[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8 蔡红录;周静;;古汉语语法和语序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亚川;;汉语研究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方言、古汉语和共同语的比较研究例说[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10 石民;陈小荷;于丽丽;李斌;;基于CRF的古汉语分词标注一体化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罗旭 整理;中医院校应设置古汉语课程[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孙万科 王卢莎;从普通市民到古汉语权威[N];辽宁日报;2001年

3 顾玉坤;汉语的演化[N];苏州日报;2005年

4 张恩和;锦上何需再添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文艺研究》主编 方宁;一次悲壮之举[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谢迪南;汉语危机?[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7 万毅;《古汉语常用实词辨析例译》[N];甘肃日报;2002年

8 赵启光 安卓;汉语:全球普及率不及法文[N];民营经济报;2007年

9 《文艺争鸣》杂志编审 朱竞;世界上最美的语言[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楼正豪 (韩国);汉语在韩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2 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Nghiem Thuy Hang(严翠恒);汉越语音系及其与汉语的对应关系[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杜季芳;《群经音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7 韩江玲;韩国汉字和汉字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史维国;先秦汉语方所表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占平;《庄子》单音节实词反义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木拉特(VELMYRAT ANNAYEV);从《汉土词典》的编写看双语词典编写的若干问题[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丽;词类活用的多视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曲文蕾;《吕氏春秋》词类活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谷瑞娟;《孟子》词类活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吉宇;古汉语矿物命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勇;现代汉语名、形、动词类活用情况考察[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华平;古代汉语语义现象的认知隐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李杰;《盐铁论》单音动词同义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常艳勇;《荀子》述宾语义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盛芳;《六度集经》同义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孟祥利;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886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886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6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