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的历时演变及其教学启示
本文选题:“根本” + 历时演变 ; 参考:《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03期
【摘要】:本文探讨了"根本"由名词短语演变为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语法化过程,以及其客观意义逐渐减弱,主观意义逐渐增强的主观化过程,总结了"根本"意义和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并就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of "fundamental" from noun phrase to noun, adjective and adverb, and the subjective process in which its objective meaning is gradually weakened and its subjective meaning is gradually enhance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meaning and the mechanism of syntactic function chang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ts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2 金艳艳;透过意味看汉语实词的虚化[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3 廖志鸿,储泽祥;现代汉语的准方位标[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齐春红;“不得”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段卓贤;隐喻思维和语汇生成[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6 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7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8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_双+N_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9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10 B.Heine ,T.Kuteva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旺熹;;“动+得+形”结构的变体形式[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6 刘颂浩;;关于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趣味性问题[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卢伟;;基于WEB的对外汉语教材多媒体协同编著系统设计与开发[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8 谢晓明;左双菊;;“给”字被动句[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10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丽丽;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唐瑛;现代汉语自主副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童小娥;副词“还”的各项意义的演变及其语义网络系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蔡永强;“连……都/也……”结构的认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7 傅满义;儿童语言中的副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8 薛健;量词“个化”与“个”的语法功能及语法意义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晓玲;儿童语言中的主体格、客体格、邻体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慧;;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陈卓;;《古代汉语词汇学》指瑕——仅论汉语“词义的缩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3 金晓艳;;时间连接成分的历时演变和产生方式[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05期
4 朱霞;;“有”字的虚化历程[J];语文学刊;2008年20期
5 郑丽;;法律语言介词历时演变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王天佑;;“与其”句式历时演变的规律及诱因[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梁冬青;“鼎”“镌”“锅”的历时演变及其在现代方言中的地理分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04期
8 李宗江;;副词“倒”及相关副词的语义功能和历时演变[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9 林运运;;“把”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J];南方论刊;2007年11期
10 龙丹;;魏晋“牙齿”语义场及其历时演变[J];语言研究;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汪维辉;;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2 胡士云;;说“爷”和“爹”[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3 苏金智;;台港和大陆词语差异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策[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李韧之;;拓扑学理论框架下英汉语言模态的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叶露;释“叶”与“ST”[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2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萍;湘西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燕来;兰银官话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3 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朝红;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纪梅;汉语常用单音动词带宾情况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庆庆;近代汉语几组常用词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吴为民;汉语性别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红;“穿着”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蒋静;从“来/去”的历时演变看连词功能的产生[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琴;“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爽;近代汉语中指示代词“这/那”组合形式的历时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柯西钢;白河城关话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佳音;是非问句之历时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汤洪丽;汉语正反问句的历时演变考察[D];苏州大学;2008年
8 董欣胜;《_Z音妙悟》音系及其流变[D];厦门大学;2006年
9 潘亮;“被”字句语用意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范志飞;“和”类虚词的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19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19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