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性义对举构式的关联性分析
本文选题:极性义 + 对举格式 ; 参考:《渤海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极性义对举构式是对举格式的一种特殊表意机制,探析这种构式以语用学中斯波伯和威尔逊所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框架,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极性义对举构式表意的特殊性及关联性,,对汉语应用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关联是人类认知的关键,极性义对举构式是人们通过对已知的代表性信息进行推理而找到最佳关联——极性义产生的真谛,而语境关联和语义关联是对举格式中极性义产生的关键。通过最佳语义关联、最小语义关联和最佳修辞效果的语义关联三个方面来探析极性义对举构式的语义的关联性;从话语语境关联、情景语境关联和文化语境关联三个方面来探讨极性义对举构式交际中的语境的关联性。构式语法、激进构式语法及关联理论都为极性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以此为基础对极性义对举构式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极性义对举构式的形成是特定形式与特定意义的匹配以及对举格式内部的关联和特定的语境决定的,同时也是句法格式、语境效果和明示——推理的过程作用的结果。
[Abstract]:The polar sense pair lift is a special ideographic mechanism of the lift format,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levance theory put forward by Spob and Wilson in pragmatics. To explain the particularity and relevance of polar meaning to lift ideographic meaning from the cognitive point of view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pplication. Relevance is the key of human cognition, and polar sense pair lifting is the true meaning of polarity meaning that people can find out the best relevance by inferring the known representative information. Contextual relevance and semantic relevance are the key to polar meaning in lift format. Through the three aspects of optimal semantic relevance, minimal semantic relevance and semantic relevance of the best rhetorical eff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evance of polarity to the semantics of lift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evance of polar meaning to context in lift communi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situational contextual relevance and cultural contextual relevance. Construction grammar,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relevance theory all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generation of polar meaning, and on this basi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olar sense pair lift is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formation of polar sense pairs is determined by the matching of specific forms with specific meanings,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relevance and specific context of the lifting format, as well as the result of syntactic format, contextual effect and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晓林;;撰集百缘经词语考释[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2 崔利平;;方位词的文化内涵[J];国学;2011年07期
3 杨颖;;浅谈风陵渡方言中的“咱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4 王蕴智;门艺;;黄组甲骨卜气象辞缀合四例[J];中国文字研究;2009年00期
5 姚美玲;;龙门造像题记字词释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杰;;谚语中的数词对举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桂生;;“教”的辨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高文;王锦生;;阴阳双鱼、涡纹、三鱼共首——谈汉代画像中的“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天文;;风格独树一帜 翻译别具匠心——英美报刊特别报道的文体特点及其翻译[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龙丽霞;李蕾;钟义信;;一种基于实例语境的汉语语音识别后文本检错纠错方法[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长丽;;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不对称的原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李景春;;《墨经》辩论术的一个问题——兼与谭戒甫、高亨先生商榷[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9 ;关于清查收缴毒鼠强等禁用剧毒杀鼠剂的通告[A];2003中国农药发展年会——农药管理与市场营销战略研讨会专题报告集[C];2003年
10 肖锋;沈建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大都市经济、文化的综合效应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怍忱;要多为举报人着想[N];华北电力报;2003年
2 王艳芬 胡国杰;行政诉讼对举证责任的要求[N];中国税务报;2001年
3 朱述古;重奖是对举报动机的误读[N];贵阳日报;2005年
4 李万永;对举证时限的思考[N];江苏经济报;2002年
5 杨光;决定对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实行严格管理[N];光明日报;2000年
6 浙江省嵊州市药监局 徐乐通;举报案件的查处[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张国;对举证责任倒置不要期望过高[N];法制日报;2002年
8 林美蓉;对举证时限制度的理解[N];江苏经济报;2004年
9 刘学在;间接否认与抗辩对举证责任分配的影响[N];人民法院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董克伟;举报人急需“护身符”[N];中国改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董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2 张焕香;汉英双重否定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丹;极性义对举构式的关联性分析[D];渤海大学;2012年
2 赵立云;现代汉语对举格式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钟应春;非对举性的“N不N”格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蒋纯捷;动词重叠式对举“V_1V_1O_1,V_2V_2O_2”格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洪兰;博客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贺君;存在动词对举格式“有X无Y”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7 李慧;“有A无B”格式的多角度考察[D];暨南大学;2009年
8 窦春娟;《失踪的女人》翻译报告[D];吉林大学;2012年
9 赵红芝;语境关联与翻译对等[D];安徽大学;2005年
10 陈雪梅;《列子》反义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30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30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