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英汉同位结构分析及比较

发布时间:2018-05-25 22:12

  本文选题:同位语 + 同位结构 ; 参考:《安徽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同位语”这个概念,但是,结构上差异较大。本文从同位结构的各个小类出发,一一比较两种同位语在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分析其规律性及出现的条件、例外的状况及产生的原因,加深对语言规律的探讨。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分析汉语同位结构,将其从偏正短语、主谓短语、联合短语中划分出来,按构成成分的性质分成四种类型,并对能够进入各类结构的成分进行限定,最后简述一下汉语同位结构的标记形式。 第三部分分析英语同位结构,将其与作名词定语的不定式结构、that关系分句、无动词状语分句进行区分,按构成成分的性质分成七种类型,之后介绍其形式标记。 第四部分对比两种同位结构在占主导地位的结构类型、使用场合、语序、构成成分等方面的异同,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最后一部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尚待深入研究之处。
[Abstract]:There is the concept of appositive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bu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we compare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 of the two appositions in each subcategory of the same position structure, analyze their regularity and the conditions for their appearance, the excep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emergence, and deepen the discussion of the language rule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ituation, research scope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Chinese isomorphic structure, divides it from the partial phrase, the subject-predicate phrase and the combined phrase, and divides them into four types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the components, and defines the elements that can enter all kinds of structures. Finally,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Chines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the marker form.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English isomorphic structure, classifies it with the infinitive structure that is used as noun attribute and the adverbial clause without verb, and divides it into seven types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the component, and then introduces its formal markers. The fourth part contras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isomorphic structures in the dominant structure types, usage situations, word order, composition and so on,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The last part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points out that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4;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於泽明;;“比N还N”结构中名词词义构造与性状意义的强弱[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王芳;;“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限定与语义特征[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胡瑞明;;从高考题看“in+名词”短语[J];高中生学习(高二版);2011年03期

4 肖峰;;从甲文数词与名词搭配看几个特殊祭品词[J];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田静;;藏缅语名词性别意义的表达方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夏惠敏;;巧记复数形式的名词用法[J];初中生必读;2011年04期

7 刘渠源;;趣味英语趣味看[J];青苹果;2010年Z1期

8 吴爱亮;;“穿”衣“戴”帽,各有其道[J];中学英语园地(八、九年级适用);2011年Z2期

9 周辉;;由一道高考题谈英语中的“介词in+名词+of”结构[J];青苹果;2009年Z1期

10 唐忠艳;;七年级(下)Units 11-12重难点句子破译[J];中学英语之友(上旬);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治敏;李芸;俞士汶;;人称代词和名词的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谭景春;;关于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问题[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3 马铁明;;浅论针刺手法与“气”[A];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暨脊柱病研究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5年

4 陈磊;王志云;王良玉;;一些电子海图领域概念名词的梳理[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8年

5 刘涛;杨亦鸣;赵仑;;现代汉语名动分离的时-空特征分析[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李君;;从名词用作动词看转类现象及其他[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7 白利莉;陈宝国;;词汇习得的年龄对词类信息加工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晓幸;;略论法语形容词与名词的位置问题[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9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周诗健;王存忠;;加强学术交流与研讨,推进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的对照与一致化[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宁焕春;这些名词的“温度”是多少?[N];医药经济报;2003年

2 李明;主板名词新解[N];江苏经济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许震宁;别具一格的“名词解释”[N];南京日报;2011年

4 张仲景国医学院 沙涛 沙恒玉 刘维庆;《黄帝内经》名词动化9规律[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周晓慷;从时髦名词到生活方式[N];人民邮电;2010年

6 本报记者 吴新君;名词解释折射我区发展步伐加快[N];巴音郭楞日报;2007年

7 ;硬盘名词新解[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8 朱迅W,

本文编号:1934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34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9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