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熟语的形成发展及语义动态构建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9 15:48

  本文选题:汉语熟语 + 隐喻 ; 参考:《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摘要】:熟语的形成、熟语意义的构建和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我们按照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从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和隐喻、概念整合等概念理论来分析熟语生成及熟语语义构建的过程。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idioms, the constru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idioms' meanings is a continuous and dynamic process.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other conceptual theorie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idiom generation and idiom semantic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南阳理工学院;
【分类号】:H13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曹海东;“倾城倾国”释义商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向明友;论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5期

3 徐正考;史维国;;语言的经济原则在汉语语法历时发展中的表现[J];语文研究;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应决策模式的认知言语交际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黄育才;正确看待当前的汉英混用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任丽丽;;英语方位介词Up和Down的隐喻性扩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王丽军;;认知能力与语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5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6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7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8 赵超;;科学理论的可比性问题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刘建梅;;关于编纂外向型汉外字典的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崔冰清;;参见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佟庆;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ウツ”的多义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李明;论英语习语中的语言世界图景[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颖;CBI教学法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J];国外语言学;1994年03期

2 徐流;论多音节同义并列复用[J];古汉语研究;1996年03期

3 何乐士;《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世说新语》与《史记》名词作状语比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史锡尧;“介宾+动”向“动宾”的演变──语言的经济性原则[J];汉语学习;2000年01期

5 徐正考;偏正结构“名·动”词别议[J];汉语学习;1998年04期

6 萧世民;“N+V”偏正结构构词考察[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向明友,朱迈青;论言语的社会交际功能——经济分析语用学探究之二[J];外语学刊;2001年01期

8 陈新仁;试探“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行[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9 徐志民;马丁内及其语言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3期

10 向明友;论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偌埃德;陈香兰;赵秀凤;;转喻的普遍性[J];太原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刘玉婷;;对惯用语的转喻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 鞠红;;低调陈述:基于隐喻及转喻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朱炜,徐晓梅;通感现象的认知性透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朱婷婷;《虹》:转喻和隐喻[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7 杨海明;“中产阶级”隐喻和转喻的投射[J];修辞学习;2005年05期

8 徐坤银;吴海平;;也谈颜色词的隐喻与转喻[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9 李慧锋;;“红”的认知阐释(英文)[J];海外英语;2010年11期

10 杜靖;;隐喻与转喻:文化交流的本质与途径——埃德蒙·利奇的交流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丛迎旭;;英汉名词动词化的认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莫启扬;;英语双及物结构的认知语言学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朱炜;;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朱一凡;;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现代汉语外来词语法化研究——以“客”为个案探讨外来词中存在的语法化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彬;刘迎春;李洁;;词汇意义扩展的认知视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胡强;;英汉色彩范畴的认知语义结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10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沛;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王东声;动荡的想象与浪漫的隐喻[N];美术报;2002年

3 采访者:杨心一(美国康奈尔大学艺术史博士) 受访者:邱志杰(长征计划策划人);走在长征的隐喻里[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田北(记者);一段走完的旅行中的两个隐喻[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杨义;文学:生命的转喻[N];光明日报;2007年

6 赵毅衡;说“超隐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李森;寻找失去的生活[N];黑龙江日报;2000年

8 毛亚庆(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基础教育应给孩子奠定什么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董强;《昨日之岛》:荡向文学之极[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10 黄集伟;于丹做不到的他做到了[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彬;心智的门铃[D];苏州大学;2008年

2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5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洪刚;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2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姜冬梅;汉英拟声词语义转移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周思芳;原型理论在英语多义词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5 吴佳娜;词类再范畴化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文辉;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上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芝芳;英语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晓慧;隐喻、转喻及其相互作用:从理论到实践[D];苏州大学;2008年

9 邓静;一般过去时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回嘉莹;日汉惯用语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51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51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5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