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致使合成词的类型及致使语义要素的呈现与成分凝固度

发布时间:2018-05-29 20:31

  本文选题:合成词 + 致使 ; 参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3期


【摘要】:本文穷尽性地检索出《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所收的578个双音致使合成词,以致使义的获得方式为分类视点,在词汇/词法层面对致使合成词进行全面梳理,将其分为五种类型:转类型、动宾型(X+N役事)、动结型(X+Y结)、使令成分型和"-化"缀型。深入观察可以发现,完整的致使语义结构所需的致事、致使方式、役事和致使结果四个语义要素不可能全部显化于合成词表层,而五类致使合成词对四个语义要素的呈现也形成了高、中、低三级梯度。而且,这个梯度又与构词成分的凝固度形成了反向关联。本研究显示,特定语义范畴内合成词/复合词的形式与意义、词义与词法的关联性和对应性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Abstract]:In this paper, 578 dichotomous causative compound words collected in the list of Common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draft) are retrieved, and the resultant compound words are combed in lexical / lexical level from the viewpoint of obtaining causative meaning as the classification point of view.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transformation type, verb-object type, moving-object type and moving-knot type, so as to make the component type and "-change" typ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four semantic elements of complete causative semantic structure, causation, causation and causation can not be fully manifested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compound word. The five kinds of causative compound words also form high, middle and low gradients of the four semantic elements. Furthermore, the gradient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word-forming component.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compound word / compound word, the relevance and correspondence of word meaning and morphology in a specific semantic category are worthy of further discussion.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
【基金】: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自主科研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09QN04)资助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施春宏;;动结式致事的类型、语义性质及其句法表现[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婷;汉语动补复合词的句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黄月圆;复合词研究[J];当代语言学;1995年02期

3 程琪龙;Jackendoff“致使概念结构”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7年03期

4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5 徐时仪;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6 曾立英;关于“及物性”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曹起;当代汉语流行结构“零X”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王珏;生命范畴概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王葆华;;动词的词汇语义与论元表达之关系——兼谈动词意义的原型效应和家族相似性[J];汉语学报;2006年01期

10 林杏光,张庆旭;现代汉语槽关系研究[J];汉语学习;199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郭姝慧;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5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婷;;名量结构合成词的特点及产生[J];知识经济;2010年02期

2 齐红飞;;反义合成词的产生原因探析[J];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02期

3 钮葆;;谈谈合成词的准确理解和使用[J];秘书工作;2010年02期

4 郑愿华;;从framily谈新合成词[J];英语知识;2010年03期

5 熊学亮;杨子;;N1+V+得+N2+VP/AP构式的复合致使分析[J];外国语文;2010年01期

6 于思湘;;“所在”类语言单位相关问题的思考[J];汉语学习;2010年03期

7 张慧贞;;汉韩反义语素合成词对比分析[J];汉语学习;2010年03期

8 ;构词法:合成词[J];中学英语之友(高一版);2009年02期

9 尹君;;文言虚词大词典(一)[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崔山佳;;“肉松”和“饼干”应该是限定式合成词[J];汉字文化;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莉亚;;现代联绵词的界定——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之联绵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买志玉;赵丹;昝红英;张坤丽;;基于例句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邱立坤;张晓巧;毛宁;;现代汉语复合词内部结构词典的构建[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4 秦德祥;;“吟”、“诵”与“吟诵”解读[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5 余克强;;非同素同构异形词的系统性规范[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铎;Catherine McBride-Chang;;中文三年级儿童词法加工对汉字阅读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李如龙;;汉语和汉字的磨合、互动与和谐发展[A];“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2008年

8 吴茗;;从构词频率和单用频率看语素的自由度问题[A];“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2008年

9 雷银照;;电气中为什么有“气”?[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马琳;陈丛梅;;《汉英奥林匹克词典》的词目确立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宏辉;普利司通ECOPIA在日获设计奖[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杨宏辉;普利司通ECOPIA在日获设计奖[N];中国化工报;2010年

3 杨宏辉;普利司通ECOPIA在日获设计奖[N];中国化工报;2010年

4 杨宏辉;普利司通ECOPIA在日获设计奖[N];中国化工报;2010年

5 杨宏辉;普利司通ECOPIA在日获设计奖[N];中国化工报;2010年

6 杨宏辉;普利司通ECOPIA在日获设计奖[N];中国化工报;2010年

7 杨宏辉;普利司通ECOPIA在日获设计奖[N];中国化工报;2010年

8 杨宏辉;普利司通ECOPIA在日获设计奖[N];中国化工报;2010年

9 杨宏辉;普利司通ECOPIA在日获设计奖[N];中国化工报;2010年

10 杨宏辉;普利司通ECOPIA在日获设计奖[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茗;现代汉语常用语素项属性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2 彭建平;商品说明语的语法语义语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金海月;朝汉致使范畴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曹翔;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呼叙利;《魏书》复音同义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郭姝慧;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7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10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伟;魏fI南北朝墓妼,

本文编号:1952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52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7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