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谈话中否定反问句的事理立场功能及类型
本文选题:否定反问句 + 事理立场 ; 参考:《中国语文》2011年02期
【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不、没"类反问句(即否定反问句)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然谈话材料考察其使用环境及语义信息内涵,并由此出发探讨反问句的性质及话语功能。整体结论是,否定反问句常用于地位比较平等的说话人之间,通过已知或常识类知识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不同程度上的负面事理立场。这种事理立场具体体现为表提醒、意外、反对和斥责四个层级,其中以前者最为常见。本文也对语法结构与语用因素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见解。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no, no" type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i.e. negative rhetorical sentences) in modern Chine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es the natural conversation materials to investigate the connotation of its usage environment and semantic information, and then discusses the nature and discourse function of the rhetorical questions. The overall conclusion is that negative rhetorical questions are often used to express the speaker's negative position towards the hearer in varying degrees through known or common sense knowledge among speakers with relatively equal status. This position is embodied in four levels of alertness, surprise, opposition and reprimand, of which the former is the most common.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pragmatic factors.
【作者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外语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东亚系;
【基金】:刘娅琼得到上海海事大学留学基金的资助 陶红印得到洛杉矶加州大学及美国教育部研究项目的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伯江;否定的强化[J];汉语学习;1996年01期
2 董付兰;谈反问句及其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3 胡德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反问句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刘娅琼;试析反问句的附加义[J];修辞学习;2004年03期
5 李宇明;反问句的构成及其理解[J];殷都学刊;1990年03期
6 郭继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7 赵雷!100083;谈反问句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8 陶红印;;口语研究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语言科学;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盛银花;;湖北安陆方言的否定词和否定式[J];方言;2007年02期
3 张家合;;元刊杂剧特指式反问句[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张黎;《庄子·内篇》反问句的语义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胡德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反问句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胡德明;;反问特有的句法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殷树林;;谈一种特殊的疑问句——诘醒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8 黄莉;;小议“预设”[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9 殷树林;;汉英反问句比较[J];汉语学报;2009年02期
10 侯玲文;谈“否定是非问句”[J];汉语学习;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淑艳;;英语not和汉语“不”的句法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樊青杰;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7 杨洪建;哈萨克族学生汉语否定结构习得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8 黄友;转述话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李美妍;先秦两汉特指式反问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唐燕玲;现代汉语小句内疑问代词同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佳丽;疑问不定词语的极性敏感特征探索[D];复旦大学;2010年
2 苗丽;推论性话语标记“你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晓敏;《儿女英雄传》反问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云;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探析[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品威;“怎么”的非疑问用法及第二语言教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魏小红;汉英情态动词表达情态的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爽;汉语会话过程中的反驳现象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刘逸云;对汉语答语中答非所问现象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何杉;反问句三个平面的研究及其教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路明洁;外国学生汉语反问句的习得情况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f^奕;谈否定句[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2 徐继明;否定疑问句与反问句不可混淆[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3 程雨民;;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J];国外语言学;1983年01期
4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5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6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7 吕明臣;现代汉语话语指示功能分析[J];东疆学刊;1999年03期
8 戴耀晶;汉语疑问句的预设及其语义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叶建军;表祈使义的反问句“VP不是?”[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10 邵敬敏;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邵敬敏;;“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肖治野;“怎么”反问句的研究及其教学思考[D];暨南大学;2004年
2 叶建军;《金瓶梅词话》反问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朱姝;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及语义、语用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望东;;中动句的话语功能探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夏果平;;会话中重复现象分析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02期
3 乐耀;;北京话中“你像”的话语功能及相关问题探析[J];中国语文;2010年02期
4 李淑静;;ESL学习者如何提出、接受和拒绝“建议”:会话分析的视角[J];外语研究;2010年01期
5 夏果平;;基于语料库的会话中重复现象分析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李芳芳;;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节目的话轮控制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0年05期
7 杨蔚君;;教师话语还是学生话语[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罗辉;;DA和CA在课堂话语分析中的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12期
9 高晓燕;;促销员的会话策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刘丽萍;;大学英语课堂中会话修正的语用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国;;英语篇章的话题系统[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朱云才;;林白小说:女性自身寓言[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殷治纲;;“嗯”、“啊”类话语标记研究初探[A];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郑巧梅;;《红楼梦》话语功能[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殷治纲;李爱军;;“嗯”、“啊”类话语标记研究[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张成亭;;网上聊天会话分析[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林祈;;话轮分析——推销员与潜在顾客的交流对销售结果的影响[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周静敏;;活跃在法律实践领域的话语分析[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殷治纲;李爱军;王霞;;“嗯”、“啊”类话语标记的语音学研究[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印松霞;;试论巴赫金对话理论在旅游广告语域中的运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美珍;法庭调解语言研究的意义及方法[N];人民法院报;2008年
2 陈江宁;网络设计与设备选型双重铺垫[N];计算机世界;2007年
3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顾曰国;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刘;诱骗攻击 提前预防[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6 ;主动诱捕入侵[N];网络世界;2003年
7 ;4到7层交换识别内容[N];网络世界;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刘娅琼;汉语会话中的否定反问句和特指反问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崔国鑫;语用视野下的会话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吴猛;福柯话语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4年
6 马文;汉语会话中的照应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熊子瑜;自然语句边界的韵律特征及其交际功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韬;中法医患对话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锋;中法电视访谈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宋丽丽;“V个A”结构的分析和探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沿沿;对Larry King Live会话修正现象的探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徐景宜;话题标记“关于”、“对于”、“至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耿雯雯;汉语电视谈话节目中话轮转换规则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金爱花;朝鲜语是非疑问句的命令言语行为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8 石静;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哈姆雷特》中话轮转换的运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周静;访谈节目主持人言语打断现象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沈丽锋;权势与会话修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8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68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