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非时空排序表达及其比较
本文选题:序数 + 量词 ; 参考:《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4期
【摘要】:序数的典型功能是识别一个给定的成员在其集合中和其他成员的相对位置,确立"相对位置"的前提是排序,排序的依据可以是集合中成员的空间方位和时间先后,也可以是集合中成员某方面属性值的差异,本文把前者称为时空排序,后者称为非时空排序。现代汉语的序数表达主要有三种形式:1)"序数+量词";2)"序数+形容词";3)独用。"序数+量词"是典型的表时空排序的形式,"序数+形容词"是典型的表非时空排序的形式,而序数独用则兼有两种排序功能。本文从排序范畴出发,探讨现代汉语中三种序数形式的不同排序功能,重点讨论非时空排序构式"序数+形容词"及其与相关格式的异同。
[Abstract]:The typical function of ordinal numbers is to identify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given member in its set with other members, and to establish "relative position" on the premise of sorting. The sorting can be based on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and time order of the members in the set. In this paper, the former is called space-time sort, the latter is called non-space-time sort. In modern Chinese, there are mainly three forms of ordinal expression: 1) "ordinal quantifier" 2) "ordinal adjective" 3). " Ordinal quantifier "is a typical form of spatio-temporal sorting," ordinal adjective "is a typical form of non-spatiotemporal ordering, and ordinal sole use has two sorting functions. Starting from the category of ordering,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ifferent sorting functions of three ordinal forms in modern Chinese, and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rdinal adjectives" and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related formats.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汉语小句中形名粘合结构的组配规律及其语义分析”(06CYY014)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丹青;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2 沈家煊;英汉对比语法三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礼进;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后照应的几个问题——与赵宏、邵志洪先生商榷[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1期
2 段益民;略论“有字句”和单音反义形容词[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3 殷何辉;析“A了(一)点”结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刘楚群;论形容词的及物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5 张国宪;论双价形容词对句法结构的选择[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6 周有斌;性质形容词谓语句中状语初探[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吴锡根;形容词研究概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8 黄超洪,段益民;汉语语法制约规律和单音反义形容词的语法规约[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9 三宅登之;“的”字结构里头的述补结构与“了”[J];汉语学习;1991年01期
10 王伟丽;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新动向[J];汉语学习;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三宅登之;;“的”字结构里头的述补结构与“了”[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2 卢福波;;汉语比较句中肯定式与否定式的不对称现象[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家新;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语义网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春利;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张占山;语义角色视角下的谓词同义词辨析[D];厦门大学;2006年
10 郑Y靛,
本文编号:1986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86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