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字教学备课平台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7 09:59
在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中提出了:“科教兴国”急需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在于语文改革,语文改革在于识字改革。由此可见汉字教学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汉字教学,长期以来以外国学生为对象的汉字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与以往相比,汉字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汉字难教、难学、难认、难记,难以研究依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相对薄弱的环节。而对于已经习惯了拼音文字的非汉字文化圈的欧美学生来说,汉字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 到底难学原因在哪里?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而言,汉字难学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笔画表意文字与字母拼音文字的巨大差异[1]。为了解决欧美学生汉字教学的难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提供了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汉字教学看到了新的曙光,将带动对外汉语迎来新的学习热潮。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的目标,吸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研究成果,对在华欧美学生的汉字教学进行整合点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撑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中国教师教授的、以欧美学生为教授对象的汉字教学备课平台,建设全面系统的支撑备课环境。这里的汉字备课平台更倾向于汉字教学平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学生汉字学习平台,可以备课也可以直接应用到教学中去。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欧美学生汉字习得时存在的问题分析、欧美汉字教学整合点及信息技术支撑方式研究、备课平台的设计及应用案例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以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全面分析欧美学生学习汉字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难点。 以欧美学生为教授对象,对信息技术与对外汉字教学的整合点进行深入研究。对不同阶段的汉字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另外,基于整合点,提出了相应的整合策略。 在对汉字教学存在问题和整合点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能够有效支撑欧美学生学习汉字的备课平台。此平台能够针对欧美学生学习汉字的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师汉字教学的需求,依据提出的整合点,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撑。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本文编号:1990032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定位与意义
1.3.1 研究定位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2 学习理论
2.2.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学习环境
2.3.2 整合点
2.3.3 对外汉字教学
2.3.4 备课平台界定
第三章 欧美学生汉字习得规律研究
3.1 汉字习得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汉字自身因素
3.1.2 学习者因素
3.1.3 教学法因素
3.2 欧美学生汉字学习特点分析
3.2.1 零基础阶段初始特点
3.2.2 初、中高级阶段过程特点
3.3 汉字习得存在问题分析
3.3.1 汉字本身存在的问题
3.3.2 学习者认知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欧美汉字教学整合点及解决方法研究
4.1 共性整合点分类
4.1.1 “汉字蜜月”与“汉字休克”的冲突
4.1.2 汉字读音误读
4.1.3 汉字书写错误
4.1.4 字义理解困难
4.1.5 汉字文化激趣
4.2 整合点解决方法研究
4.2.1 零基础阶段信息技术支撑方式
4.2.2 初级阶段信息技术支撑方式
4.2.3 中高级阶段信息技术支撑方式
第五章 欧美汉字教学备课平台的分析和设计
5.1 备课平台总体设计
5.1.1 总体结构
5.1.2 设计原则
5.2 功能模块介绍
5.2.1 文件
5.2.2 编辑
5.2.3 资源库
5.2.4 构建工具
5.2.5 辅助工具
5.2.6 汉字溯源
5.2.7 汉字趣谈
5.2.8 测试与练习
第六章 应用案例及对比成效分析
6.1 课前准备
6.1.1 教材分析
6.1.2 学生分析
6.1.3 教学目标
6.2 教学过程设计
6.3 对比成效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悦;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习得规律与教学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3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4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5 冯丽萍;非汉字背景留学生汉字形音识别的影响因素[J];汉字文化;2002年03期
6 刘艳妮;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认知难点及教学策略[J];开封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赵新波;多媒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J];平原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8 贺平;武法提;;论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J];现代教育技术;2006年06期
9 陈传锋,董小玉;汉字的结构对称特点及其识别加工机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10 徐彩华;刘芳;冯丽萍;;留学生汉字形误识别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成琳;对外汉字课的设计[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奕升;汉语零起点美国高中生汉字学习问卷调查及教学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90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9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