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

发布时间:2018-06-08 00:22

  本文选题:“哈” + 语气 ; 参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汉语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语篇功能。"哈"只出现在会话语境中,在语篇中不表达命题意义,只表达情态意义,其核心意义就是"寻求证实或认同"、"赞同或附和"、"表示惊异",这些都是说者与听者互动的要求。"哈"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态度,它是汉语对话语篇中交互主观性的标记。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modal meaning and textual function of the modal word "ha" in modern Chinese. " Ha "only appears in the conversational context, does not express the propositional meaning in the discourse, only expresses the modal meaning, its core meaning is" seeks to confirm or the approval "," agrees or agrees "," expresses the surprise ", these are the narrator and the listener interaction request." Ha "expresses a subjective attitude of the speaker, which is a mark of Chinese interaction subjectivity in discourse.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贺阳;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J];方言;1994年01期

2 尹世超;说语气词“哈”和“哈”字句[J];方言;1999年02期

3 何越鸿;;湖北利川方言的语气词“哈”[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原苏荣;;汉语的“哈”与英语的Eh[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苏小妹;;说说句末语气词“哈”和“哈”附加问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4期

6 蒋红梅;;谈谈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哈”[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8期

7 崔希亮;语言交际能力与话语的会话含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孙汝建;语气和语气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莉佳;语气词“哈”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华;;英汉附加问句在会话中的传信功能[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刘金勤;;语气词“哈”源流考察[J];长江学术;2010年04期

3 尹世超;说语气词“哈”和“哈”字句[J];方言;1999年02期

4 董宪臣;;汉语是非问句相关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何越鸿;;湖北利川方言的语气词“哈”[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蔡蔚;;汉英语气的对比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7 刘琳;;试论罗山方言中的“哈”与“哈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5期

8 赵婷;;语法通则与词语个性分析——以《小说月报》2008年第4期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9 解正明;;句中语气词与广义分裂句[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郭颖雯;汉语口语体口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建立与量化[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咸菊;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解正明;基于社会认知的汉语有标记构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李宇凤;汉语语用偏向问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素英;韩国私立教育机构常用中级汉语口语教材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范艳;习水方言疑问句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付楠楠;东北方言词语使用和语言态度的代际及地区差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崔莉佳;语气词“哈”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李花子;汉韩疑问句否定表达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6 张国丽;临城方言语气词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冰;“可以”和“may”汉英情态词语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孟维亮;会话中祈使句的批评性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杜新天;汉语间接表达的主要类型和手段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10 张秋杭;现代汉语“毕竟”类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呢”在疑问句中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陈明芳;超音段音位及其文体功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陈建珍;虚拟语气的论述及教学[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敬万秋;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英语语调的功能[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6 王荣沛;汉语“的”的虚词功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7 唐小薇;李小军;;也谈语气和语气词——兼与孟子敏先生商榷[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3期

8 雷志敏;论虚拟语气的若干用法[J];武陵学刊;1997年01期

9 彭永昭;重庆方言中的几个语气词[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10 石锓,董伟;元代几种白话文献中的陈述语气词[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盛炎;;语言交际能力与功能教学[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2 于丛杨;;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关于交际能力的培养[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3 卞觉非;;《汉语交际语法》的构思[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尚新;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建丰;以英语为母语者对汉语疑问句的习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敏;杨坤;;交互主观性及其在话语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2 张滟;;构式“XAY let alone B”与“X(连)A都/也Y,更不用说/别说B”的语义—句法界面研究——基于“交互主观性”认知观[J];中国外语;2010年01期

3 肖舒月;;十堰柳林话中特色语气词研究——以“U&”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4 张文会;;“呢”的意义及用法小结[J];现代交际;2010年03期

5 张滟;;“X(连)A都/也Y,更不用说/别说B”框架下的“连”字结构语义—句法界面研究——反观汉语句法类型与语义类型的联系[J];外语教学;2010年02期

6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乎”[J];语文研究;2010年02期

7 刘娜;安倩;;河北吴桥方言语法二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4期

8 祁玲;;维语语气词dε的语气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9 李良旭;;韩寒的“喂”[J];意林(原创版);2010年04期

10 吴丽明;江蓉;;“的”字情态意义与时体意义探析[J];文学教育(下);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先培;;韩愈《原道》“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正诂——兼论训诂学研究和古籍译注的几条原则[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买志玉;赵丹;昝红英;张坤丽;;基于例句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蓝越群;;论英语的情态附加语及其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骆薇;;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情态动词使用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马正平;;生成主义文法学:从句法学到词法学的建构——作为中学语言教学体系研究论纲,一种新语法学的构想[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梁银峰;;《祖堂集》助动词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肖惠萍;;虚拟世界的传情色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锦芳;何彦诚;梁敢;杨琴芳;;西林壮汉文化的交融——谈西林壮语汉借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发展变异[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9 陈虎;;略论汉语感叹语调的韵律特征[A];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韫佳;;普通话疑问语气表达的复杂性[A];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朝文;布依语汉语语气和语气词对比研究[N];贵州民族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靳晓燕;2009年中国语言文字“大盘点”[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靳晓燕;2009年中国语言文字“大盘点”[N];光明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靳晓燕;2009年中国语言文字“大盘点”[N];光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靳晓燕;2009年中国语言文字“大盘点”[N];光明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靳晓燕;2009年中国语言文字“大盘点”[N];光明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靳晓燕;2009年中国语言文字“大盘点”[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靳晓燕;2009年中国语言文字“大盘点”[N];光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靳晓燕;2009年中国语言文字“大盘点”[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靳晓燕;2009年中国语言文字“大盘点”[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美妍;先秦两汉特指式反问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巍;语气词“了”的隐现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明树;“主观化对等”对原语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D];西南大学;2010年

4 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姜涛;现代汉语将来时助动词语义—语用界面研究:默认语义学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肖万萍;桂北永福官话特色虚词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尼加提·苏皮;维吾尔语伊犁土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颖;宣城方言结构助词及其相关成分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2 彭莉;话语中情态的语域制约[D];东华大学;2011年

3 赵世双;谈当代俄罗斯报刊言语的对话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晓宁;现代汉语感叹句的认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林娅利;清丰方言与体貌相关的几个助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赵丽娜;英语情态动词的认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孙滨滨;英语情态动词语体分布特征及人际功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徐敏;现代汉语列举类词语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尤素梅;后置标记“好了”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挺;礼貌策略和互动策略中的情态系统人际功能[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93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93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c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