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类型归属探究
本文选题:运动事件 + 词汇化模式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摘要】:根据Talmy的词汇化模式理论,世界上的语言可分为两大类: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后来,Slobin又补充了一种同等框架语言类型。对于汉语的类型归属,学者们提出三种观点:分别是卫星框架语言、动词框架语言和同等框架语言。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汉语既是动词框架语言,也是卫星框架语言,并通过实际语料发现动词框架类型在汉语中占优势。许多语言都表现出复合型特点,把某一语言归入非此即彼的类型范畴,这是一种错误。大部分语言不仅仅有一种编码策略。
[Abstract]:According to Talmy's theory of lexicalization, language in the 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verb frame language and satellite frame language. Later, Slobin added an equivalent frame language typ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put forward three views: satellite frame language, verb frame language and equivalent frame language. This paper holds that Chinese is not only a verb frame language but also a satellite frame language. It is a mistake for many languages to have a compound character and to classify a language as either one or the other. Most languages have more than a coding strategy.
【作者单位】: 滨州学院外语系;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洁;;试论新词的可接受度[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2 宋宣;;现代汉语类义语素与语义范畴的显性表达[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赵振红;;“好看”的词汇化及其词义发展[J];才智;2010年06期
4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参照及其格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刘世英,曹华;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刘培玉,赵敬华;把字句与主动宾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差异[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刘小川;;浅析汉语趋向范畴语义演变的共性特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刘光明;;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9 冯敏萱,杨翠兰,陈小荷;“者”缀词识别[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10 秦洪武;崔蓉;;事件共指与话语连贯[J];当代语言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蒋雪;;现代汉语连动式复合词释义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3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仇鑫奕;;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应口语先行[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5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邱立坤;张晓巧;毛宁;;现代汉语复合词内部结构词典的构建[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7 邱立坤;邵艳秋;;语义词典归类不当现象自动发现[A];第六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曾小兵;邱丽娜;张普;张志平;杨尔弘;;语言监测中词语构造能力的分析及其应用[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娟;从名词、动词看现代汉语普通话双音节的形态功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蔡永强;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孟凯;现代汉语“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田源;汉语标句词及相关句法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叶建萍;英汉语语法化中主谓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3 马聪丽;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河斗振;汉韩运动动词事件框架表达的对比分析[D];北京大学;2011年
5 代媛;现代汉语词典编纂中的离合词问题[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陈超;初中级对外汉语精读教材情态补语练习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芬;双音结构“X以”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愿愿;现代汉语“好在”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曦;“以为”和“以为”句多角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杰一;“A+V”双音复合词语义组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临定;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J];汉语学习;1984年02期
2 任鹰;;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J];中国语文;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雪;;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2 贾燕伟;;英汉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认知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3 汤燕;;词汇化模式的差异对语法结构的影响——以古今汉语运动事件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4 罗杏焕;;英汉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类型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5 陈佳;;论英语WAY构式中动词的认知语义限制条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06期
6 郭秀平;;运动事件动词语义合并对大学英语教学新启示[J];考试周刊;2008年46期
7 黄月华;李应洪;;汉英“路径”概念词汇化模式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9年06期
8 张艳芹;;浅谈儿童语言的发展和运动事件的表达[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08期
9 赵朝永;邵志洪;;英汉语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刘华文;李海清;;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的再词汇化过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兵;李u&;;中国人如何寻找小青蛙?——普通话对运动事件的编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大伟;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艳金;自发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郭秀平;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李丽莹;中文表达运动事件的类型学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94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94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