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论英汉语法体对语义体的运算及其句法层级选择性

发布时间:2018-06-09 02:03

  本文选题:时体 + 语法体 ; 参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摘要】:语义体具有合成性和内在时间结构特征,语法体的运算功能是对语义体的内在时间阶段做择取和突显。语义体的合成具有句法层级特征,英汉语遵循相同的合成层级顺序。英汉完整体标记均对语义体的结尾阶段做择取和突显,非完整体标记均对持续阶段做择取和突显,但同类体标记存在运算值域上的差异。在语法体运算的句法层级方面,英语为单层级运算语言,汉语为多层级运算语言。该差异表明英汉语在时体运算方面有着不同的概念结构。
[Abstract]:The semantic aspec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nthesis and internal time structure, and the operation function of the grammatical aspect is to select and highlight the intrinsic time stage of the semantic body. Semantic synthesis has syntactic hierarchy, and English and Chinese follow the same syntactic hierarchy. The whole marke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hoose and highlight the end stage of the semantic body, while the non-complete global markers choose and highlight the continuous stage,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range of operation of the same kind of volume markers. In the syntactic level of grammatical aspect, English is a single level operation language, while Chinese is a multi-level operation language. The difference indicates that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different conceptual structures in the aspect of tense and aspect oper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YY00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08YS115) 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090114)
【分类号】:H314.3;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2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王洁;;合肥话派生式“子”缀词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孟小宇;;象似性理论对于英汉定语位置异同的解释[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曹德和;宣恒大;;《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中的三对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詹勇,钱益军;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张晶;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周薇;朱乐红;罗炜;;汉语语序的“顺序象似性”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段传顺;;从认知角度看英汉变式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赵金铭;;外国人语法偏误句子的等级序列[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张梅岗;张艳秋;;论英语基本连接图式结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辛献云;;篇章象似性与英诗汉译[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9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PHAN VU TUAN ANH(潘武俊英);越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玲;维吾尔族预科生汉语完句成分学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陈晨;留学生汉语体标记习得的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余金枝;矮寨苗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D];西南大学;2009年

9 姚小烈;生成语法视角下的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2 褚晶;“一直”和“一向”的句法语义分析[D];北京大学;2010年

3 乔蓉芳;韩国学生动词重叠偏误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4 阚明刚;一笔双叙和轭式搭配的认知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寇金凤;动词后带“过”的“把”字句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马海玲;中亚留学生“不”和“没”使用偏误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彭君;诗歌语篇象似性的言语行为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欢;现代汉语名词的复数表达形式及其标记问题[D];南昌大学;2010年

9 李平;苍溪方言体貌范畴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10 黄良红;《新视野读写教程》中生词的词素拟象象似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贺阳;汉语完句成分试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K.Bardovi-Harlig,Y.Shirai ,M.R.Salaberry ,蔡金亭,杨素英,黄月圆;有关时体习得的三本专著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4年02期

2 蒋湘平;陈绂;;现代汉语短时体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04期

3 聂晶;;情状体优先假设及国外实证研究现状综述[J];科技信息;2009年17期

4 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出版[J];汉语学习;1997年02期

5 金昌吉,张小荫;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8年04期

6 李芳元;常见的几种英汉修辞对比[J];云梦学刊;2001年04期

7 武和平;高育松;;第二语言时体系统习得研究述要[J];国外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8 周健;试论英汉对比在基础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9 李逸涵;;经济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英汉对比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10 陈奕;;英汉房地产广告常用形容词性滑溜词的对比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良伟;;时体、动量和动词重叠[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2 陆俭明;;英汉回答是非问句的认知差异[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金立鑫;;“着”“了”“过”时体意义的对立及其句法条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金立鑫;;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朱晓军;;量词分类小议----兼谈“量词”英译问题及英汉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邓红风;;论汉语中的空动词be[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冯智强;;道德之光燃起的智慧之火——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杨自俭教授英汉对比思想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曾文雄;;对比语用学研究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文旭;;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关于对比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构想[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新;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孙英杰;现代汉语体系统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白丽芳;英汉元语言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晨;留学生汉语体标记习得的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迅;“形容词+动态助词‘了’”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夏莲;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3 倪雅菁;反语的英汉对比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4 林长真;双关语英汉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崔英杰;从语用角度研究英汉主题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贺宁;英汉网络语言中隐喻的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包芳;英汉语预设的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8 杨进;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空间词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9 张春燕;《红楼梦》把字句及其英译对比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建君;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98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98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4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