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敦煌变文中的“忽”类假设连词
本文选题:敦煌变文 + 忽 ; 参考:《敦煌研究》2011年01期
【摘要】:"忽"及以它为语素构成的一些复合词,在敦煌变文中有时用作假设连词。"忽"作假设连词在中古已产生,是副词用法的进一步语法化。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认为"忽"作假设连词是"或"的同音假借字,情况并非如此。"忽若"、"忽如"、"忽其"用作假设连词是通过同义复合而形成的复合词。"忽然"、"忽尔"、"忽而"是"忽"加词缀构成的复合词,它们由于受到"忽"、"忽若"、"忽如"、"忽其"作假设连词的类推作用而产生出相同的连词用法。
[Abstract]:"Huo" and some compound words made up of it as morphemes are sometimes used as hypothetical conjunctions in Dunhuang alternation. " The hypothesis that conjunctions have been produced in the Middle Ages is a further grammaticalization of adverb usage. Jiang Lihong's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Dunhuang's changed characters holds that "Huo" is assumed to be the homonym of "he", but this is not the case. " Used as a combination of hypothetical conjunctions formed by synonyms. " "suddenly", "suddenly" is a compound composed of "Huo" and "affix", and they produce the same conjunctions by analogy of hypothetical conjunctions such as "Huo", "Huo if", "Huo Ru", "Huo Ru" and "Huo Ru".
【作者单位】: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H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荣;徐丽萍;;“超X”类词的来源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曾昭聪;;敦煌文献词汇研究法四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林源;唐永宝;;释“顽”——《汉语大词典》释义商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孟晓慧;;“非常”谈[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钟华;;“才”重读与非重读时语义、语用功能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吴振华;虚词与李义山近体诗所表现的情感与心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李先华;《庄子》词语注释平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孔令达,傅满义;儿童语言中副词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曾腊梅;;称谓词“奴”的变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郝敏;;现代汉语“不+NP”结构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葛壮;;论道教尊崇老者传统的文化特征及人文精神[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8 张永太;侯幸峗;修彦凤;;小议中药炮制“q婪ā敝小皅馈钡恼范烈鬧A];中华中医药学会四大怀药与地道药材研究论坛暨中药炮制分会第二届第五次学术会与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佳;人参多糖抗疲劳和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赵瑞粉;《现代汉语词典》程度副词配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邢国飞;《文选》诗歌词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蓝生;《敦煌变文集》校记补议[J];敦煌学辑刊;1984年01期
2 金冈照光 ,李宁平 ,孙亚英;敦煌出土文学文献分类目录附解说(续)[J];甘肃社会科学;1984年01期
3 曹明纲;规模空前 功绩卓著——喜读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J];敦煌研究;1989年01期
4 蒋冀骋;;《敦煌变文集》校注拾遗——《韩擒虎话本》至《燕子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5 袁宾;;《敦煌变文集》词语拾零[J];语文研究;1985年03期
6 段文清;“次”的时间义及其源流[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7 刘凯鸣;;敦煌变文校释析疑[J];敦煌学辑刊;1993年02期
8 马国强;敦煌变文词语校释(续)[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陈明娥;20世纪的敦煌变文语言研究[J];敦煌学辑刊;2002年01期
10 郭在贻;;苏联所藏押座文及说唱佛经故事五种校记[J];文献;198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一新;;敦煌变文词语校释[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2 褚良才;;敦煌变文中的古代军语汇释[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3 都兴宙;;敦煌变文楙部语音性质简论[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4 王永平;;唐代的双陆与握槊、长行考辨[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5 田廷柱;;张议潮传[A];唐史论丛(第四辑)[C];1988年
6 曾腊梅;;称谓词“奴”的变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曹跃香;;现代汉语“V+头”中“头”的性质及语义来源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曲金良;;孟姜女传说在唐代的流传——基于敦煌写本的几点再探索[A];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郑毅;;茶酒香浓[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10 史建桥;;辞书语料库建设的瓶颈之一——汉字大字符集的编制及应用[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亚明;官、民与鬼神的互相协商[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京力;唐代的茶书[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3 文津;让散落民间的曲本文献重放异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4 王小宁;情趣之中见学问[N];人民政协报;2004年
5 荣新江;中国敦煌学:回顾·现状·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走近启功[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张涌泉教授;提高敦煌文献整理研究水平的当务之急[N];光明日报;2000年
8 江巨荣;渐去渐归的宝卷研究[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9 程荣;简体字源话短长[N];光明日报;2009年
10 赵铁信;敬重启功 学习启功[N];中国文化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淑华;晚唐五代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郑丽;中古汉语主从连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庆庆;近代汉语几组常用词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谢洪欣;元明时期汉语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龚泽军;敦煌写本祭悼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鲍震培;中国俗文学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林晓恒;魏晋至唐基本方位词语义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李倩;敦煌变文单音动词词义演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周文;《全相平话五种》语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同军;敦煌变文的语音系统[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泽宁;敦煌变文助动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邓欧英;敦煌变文俗语词考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亮;变文研究之发现、整理、命名、形态及消亡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长云;敦煌变文惧怕类心理动词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6 张莉;明清时期山东方言假设连词及相关助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陈慧宇;敦煌变文中的佛教“果报观念”[D];湘潭大学;2008年
8 李明;敦煌变文体式的发展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亚;敦煌变文中的时间副词[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琦;《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43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4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