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轻动词理论的汉语动结式补语指向研究
本文选题:动结式 + 补语指向 ; 参考:《山东外语教学》2013年05期
【摘要】:先前研究对汉语部分动结式的补语指向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Huang et al.(2009)的轻动词理论对动结式的补语指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英汉语结果性结构的形式差异做出了解释。本文的研究表明,动结式补语V2所指向的论元必然是由词根√V2携带的轻动词Lv1筛选出的事件客体,在句法中投射到内部论元位置,因此汉语的动结式与英语的结果性结构一样,都遵守"Simpson法则"。两种结构在形式上的某些差异归因于只有汉语词库中允许存在光杆性动词词根。
[Abstract]:Previous studies have been controversial about the Chinese part-verb-resultant complement point. Based on Huang et al.2009)'s light verb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complement direction of the verb-resultant and explains the formal differences of the resultant struct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argument directed by the verb-resultant complement V2 must be the event object selected by the light verb Lv1 carried by the root of V _ 2 and projected to the position of the internal argument in the syntax. Therefore, the Chinese verb-resultant structure, like the English resultant structure, follows Simpson's rule. Some differences in form between the two structures are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only the glossy verb roots are allowed in the Chinese lexicon.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事件结构理论与跨语言类型比较参照下的汉语结果句式研究”(12BYY08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素英;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叶向阳;;“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2期
3 胡波;;英语名转动词的词汇语义句法界面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3期
4 孙天琦;李亚非;;汉语非核心论元允准结构初探[J];中国语文;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杰;;英语多元wh-问句句法和语用制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姚小烈;;关于“NP的VP”结构中心语问题的一点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 南潮;英汉语SOV结构的推导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仰鑫,欧阳俊林;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演变及其认知科学背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熊仲儒;;汉语等同双宾句与等同范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张琪;英汉动词短语省略的共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邱春安;;生成语法的生物语言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马亚娜;;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邱林林;;A Brief Syntactic Research on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4 高芸;从SDRT的视角探析汉语话语结构的修辞格式[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6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姣;俄语让步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玉国;《型世言》处置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倪慧红;母语学习策略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赵正莹;汉语中“V成”构式的描写与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寇金凤;动词后带“过”的“把”字句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马向颖;基于致使范畴的现代汉语“使”字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邢学鹏;中文V+O~P结构的认知语用阐释[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9 常婧;汉语动结式致事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侯珍;汉语NP_1-Vi-NP_2句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阳;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J];国外语言学;1996年03期
2 杨永忠;;Vi+NP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J];汉语学报;2007年01期
3 王惠;“把”字句中的“了/着/过”[J];汉语学习;1993年01期
4 孙天琦;;谈汉语中旁格成分作宾语现象[J];汉语学习;2009年03期
5 杨素英;从情状类型来看“把”字句(上)[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6 杨素英;从情状类型来看“把”字句(下)[J];汉语学习;1998年03期
7 彭月华;刘正光;;名词动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8 邢福义;;汉语里宾语代入现象之观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2期
9 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3期
10 杉村博文;;论现代汉语“把”字句“把”的宾语带量词“个”[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利民;动结式中用作结果补语的“明白”词性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2 龚千炎;;动结式复合动词及其构成的动词谓语句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3 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1年01期
4 潘思思;;《三国演义》动结式“V住”考察[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廖玉萍;;论能带结果宾语的动结式中的结果补语[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宋亚云;;“V_2自动词化标准”献疑[J];古汉语研究;2008年01期
7 胡秋军;;“V+出+O”结构中“出”的隐现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范熙;;动结式带宾语结构的含义及教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8期
9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宋文辉;一般会话隐含的“信息原则”与动结式的配价[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敏;;应用DCG文法分析汉语[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李晓东;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魏兆惠;周秦两汉连动式的发展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倪蓉;现代汉语作格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苏丹;动结式的多义现象及其句法语义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园;留学生习得动结式“V见”、“V到”的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薛李;动结式“V穿”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辰而;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致使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曹敏;汉语动结式句法及语义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洁;现代汉语动结式语义的认知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汪小雪;越南留学生使用汉语动结式的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江洁;“迂回移位”理论下汉语动结式的结构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方亚;致使义动结式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格式[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47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47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