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打击类动词研究
本文选题:打击类动词 + 词义分析 ; 参考:《湖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现代汉语打击类动词。这类动词指词的理性意义中包含[+打击]这一语义特征的一类动词,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为依据,并结合每个打击义动词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出现的词频情况,共确定了37个动词作为研究对象。 借鉴前人对类义词群的研究方法,,本文从词义分析、句法分布、句式特点、古今词义对比四个方面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细致的考察,通过考察来揭示打击类动词内部成员的异同。 词义方面,运用“词义成分——词义构成”模式分析法,对37个打击类动词的概念义进行了分析,得出5个词义聚合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各语义模式类型的异同关系。再通过语义特征和孳生义的分析,探求了各个动词语义上的共性及其间的细微差异。 句法分布方面,主要分析打击类动词出现在主语、宾语和定语位置上的情况。考察发现,打击类动词都能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出现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打击类动词可以是简单形式,也可以是复杂形式。其中“捶打、敲打1、撞击、冲撞1、磕碰1”能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摔打(shuai55da)1、敲打1、磕打、叩打、拍打(pai55da)1、扑打(pu55da214)、抽打(chou55da214)、撞击、冲撞1、冲击1、磕碰1”能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敲打1、撞击、磕碰1”能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 句式方面,主要考察了打击类动词的句式特点,每个打击类动词都有其基本句式,但其派生句式却不相同。根据袁毓林(1999)祈使句式对动词类型选择的总结和语言的使用习惯情况,考察发现打击类动词均可进入肯定式祈使句和否定式祈使句;少数打击类动词独用还可进入表示催促、发令、方式、行话性的祈使句,并分析其独用构成祈使句受限制的原因。 古今词义对比方面,以“词义成分——词义构成模式”图中的d1、E和F三项为视角,对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两个不同词汇系统的手部打击义动词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它们的差异性并分析其原因,以便为我们更深入的了解现代汉语打击义动词提供一个历史比较的维度。
[Abstract]:The object of this thesis is the modern Chinese verb of strike. The rational meaning of this kind of verb refers to a class of verbs which contain the semantic feature of "strik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and the Chinese verb usage Dictionary. According to the word frequency of every strike verb in the modern Chinese corpus of Peking University, 37 verbs a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 of study. Referring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investigation from four aspects: word meaning analysis, syntactic distribution, senten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words and meanings, and reveal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e internal members of attacking verbs. In the aspect of word meaning, using the mode analysis of "word meaning component-word meaning compos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ual meaning of 37 strike verbs, and obtains five types of syntactic aggregation. On this basi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each semantic pattern type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emantic features and breeding meaning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emantic commonness and subtle differences among verbs. In the aspect of syntactic distribution, it mainly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position of object, subject and attributive. It is found that the verb of strike class can appear in the position of predicate and subject, and the verb of object can be simple form or complex form. "beating, hitting, bumping, bumping" can appear in the position of subject, "shuai55da 1, knock 1, knock, tap, pai55da 1, pu55da214, chou55da214, hit, hit" can appear in the position of object, the object can be found in the position of "1", "hit" (1), "hit (1)," can appear in the position of the object. "knock 1, hit, bump 1" can appear in the attributive position. In the aspect of sentence structur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ntence structure of the verb of strike class, each of which has its basic sentence structure, but its derivative sentence is different. According to Yuan Yu-lin (1999)'s summary of the choice of verb types and the usage of language, it is found that both positive imperative and negative imperative sentences can be entered by strike verbs, and a few strike verbs can be used alone to express urge. Order, way, jargon imperative sentence, and analyze the reason why the imperative sentence is restricted by its sole use. In terms of comparison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word mean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1E and F in the pattern of word meaning composition, this paper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hand strike verbs in two different lexical systems of ancient Chinese and modern Chinese in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reveal their differences and analyze their causes in order to provide us with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verb to combat the meaning of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the dimension.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海曙;;《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序[J];辞书研究;1984年02期
2 冯凭;;试论现代汉语实词分类的理论与方法[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3 屈承熹;;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J];语言研究;1984年01期
4 眸子;;首届青年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6期
5 奕;;“像”与“象”的区别[J];新闻与写作;1991年09期
6 邢福义;;现代汉语的特殊格式“V地V”[J];语言研究;1991年01期
7 李杨;;论现代汉语专业课程体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3期
8 吴玉明;;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9 群一;;《平水韵》中入声字变为现代汉语一览表[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年03期
10 孔令达;谈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内容安排[J];语文建设;199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现瑶;付莉;;《人民日报》50年来文章标题的语言变化[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李志江;;谈现代汉语通用字部首的定位[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3 徐德宽;;现代汉语双宾构造中两个宾语的题元角色[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振宇;陈振宁;;怎样计算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文贵良;;文学汉语:现代想像与当代生长[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7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8 王萌;俞士汶;段慧明;孙薇薇;;基于语料统计的现代汉语量名搭配研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陈群秀;李坚;王健;;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语义分类词典的设计与实现[A];辉煌二十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 邓 峗;《言有所为——现代汉语语用分析》读后[N];中国信息报;2005年
2 刘醒龙;汉语的遗憾与希望[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徐通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词典与规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4 北京大学教授 苏培成;促进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王东;人教社驶出“新品旗舰”[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李代祥;网络语言的定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张念;明清知识分子的形象谱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迟兰英;构建现代汉语强化教学模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9 任松筠;到国外教汉语也不错[N];新华日报;2006年
10 伊明;“掉头”改为“调头”更人性化[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海良;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红军;共生与互动[D];山东大学;2007年
4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马春华;现代汉语欧化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安美娜;现代汉语高频语素复合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孙凡;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祁峰;现代汉语焦点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军岩;现代汉语打击类动词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乌兰;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双音节形容词三分法分类教学理论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3 高俊霞;现代汉语方式宾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伍靖;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5 齐丽娟;现代汉语泛义动词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夏军;现代汉语省略系统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7 刘琼;鲁迅的翻译和中国现代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凌;现代汉语语序与修辞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白金莲;以蒙古语为母语的学生汉语学习中的离合词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曾凡云;副词在通知类行政公文中的运用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83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83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