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翻译批评的三种中国古典批评模式

发布时间:2018-07-02 19:59

  本文选题:翻译批评 + 中国古典批评模式 ; 参考:《外语研究》2011年05期


【摘要】:中国古典批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注经式批评、诗话式批评(或范畴式批评)和评点式批评。注经式批评针对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批评对象的哲学文本,分为两种取向:其一为"我注六经"式的考据取向,其二为"六经注我"式的义理取向。诗话式或范畴式批评与当今所谓的印象主义批评颇为相似,主要通过零星的、随感式的和非系统的评说来进行。评点式批评主要针对小说这种叙事类文学的文本,一般不会被抽离所评点的文本之外,而是附着其上,与被评点的文本形成了一种寄生和被寄生的关系。在翻译批评中,哲学经典文本的翻译批评多为注经式批评;诗歌翻译批评因多采取零星范畴式的批评可与诗话式批评模式比类;小说类叙事文体的翻译批评可以参照评点式批评模式进行。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classical criticism in China: annotated Classical criticism, poetic criticism (or Category criticism) and critical criticism. The textual criticism is aimed at the philosophical text with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as the subject of criticism,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orientations: one is the textual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I annotate the six Classics" and the other is the righteousness and principle orientation of "the six Classics annotating me". Poetic or categorical criticism is quite similar to today's so-called impressionist criticism, mainly through sporadic, casual and non-systematic comments. Critique criticism is mainly aimed at the text of narrative literature such as novel, which is usually not isolated from the appraised text, but attached to it, forming a parasitic and parasi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appraised text. In the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translation criticism of the classic text of philosophy is mostly the annotated classic criticism, and the poet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poetic criticism mode because of the sporadic category criticism. The translation criticism of novel narrative style can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critical mod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9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贾卉;符号意义再现:杜甫诗英译比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田英华;语言学视角下的传记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李洁;琴声何处不悠扬[D];苏州大学;2008年

5 曾文雄;翻译的文化参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翠翠;古诗中的语气与情态英译[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顾晓禹;基于“三美”理论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诗歌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宋玉辉;心理移情与视阈融合双重视角下的许渊冲和格瑞汉唐诗英译比较研究[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4 张倩;中国古诗中的隐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罗庆;从接受理论的角度谈王维山水诗翻译中的风格重现[D];三峡大学;2011年

6 张帆;汉诗英译的译者意向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曾杭丽;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楚辞》英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8 丁子牙;藏汉思维方式与翻译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9 杨艳妮;唐代诗歌翻译中审美主体与客体关系探讨[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杨俊平;近二十年少年小说叙事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东生!230061;翻译的本质与翻译批评的根本性任务[J];中国翻译;2000年04期

2 丁志聪;翻译与翻译批评之我见——兼评马红军的《翻译批评散论》[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张文勋,邹文,刘洪泉;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我国翻译批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王欷燕;张晓杭;;小论翻译批评的主体[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11期

5 周晓梅;;基于价值哲学与评价理论的翻译批评学——《翻译批评学引论》评介[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6 陈艳龙;关于翻译批评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戴莉莎;;翻译批评:宏观和微观的统一[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曹建新;浅论翻译批评[J];外语教学;1994年03期

9 穆雷;余光中谈翻译[J];中国翻译;1998年04期

10 吴斌;浅谈新时期的翻译批评[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朝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价值中立、方法多元与翻译批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爱真;;论翻译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志强;;言语语境特征分析、翻译及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两个三角”——以翻译批评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永红;;翻译研究的女性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郭著章;;关于《文言英译教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2006)[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志;;浅谈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的作用[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傅小平;“新的译著精品太少了!”[N];文学报;2005年

2 尹承东;治理翻译质量下降从何做起[N];光明日报;2005年

3 世文;坚持正确导向 促进翻译繁荣[N];文艺报;2007年

4 傅小平;百年傅雷 译坛孤鹤[N];文学报;2008年

5 章祖德(本文作者:译林出版社社长);警醒“翻译的危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李强;合力捍卫译著质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7 何娅;版权贸易喜人 译著质量堪忧[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蔚蓝;文学翻译中的审美比较与寻美探求[N];光明日报;2001年

9 陈应年 商务印书馆编审;翻译危机不容回避[N];光明日报;2001年

10 李其金;“To be, or not to be——”语义辨析与新译[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项东;工商管理教材汉译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孔祥立;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肖维青;多元动态翻译批评的建构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8 葛林;论跨文化伦理对翻译的规约[D];厦门大学;2008年

9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姚振军;基于双语领域本体的典籍英译批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钱;翻译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永华;对翻译批评的反思[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莫小芳;论翻译批评的理论构建[D];四川大学;2004年

4 芮雪梅;赖斯翻译批评理论关照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译本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文娟;中国翻译批评现状及其文化思考[D];山西大学;2011年

6 张茜;董秋斯翻译批评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7 肖水来;试论文学翻译批评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许爽;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多元动态体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9 靳才举;国际商务文献翻译批评论[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10 赵雪燕;翻译批评与读者反应[D];广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90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90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9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