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的“语境”——语境发展的三条路径及层面性分析
本文选题:语境 + 语言哲学 ; 参考:《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摘要】:在古希腊时代,语境是一种不自觉的、隐藏的思维方式。语境作为一种范式在近代哲学中逐渐发展出三条路径:语言哲学(包括英美分析哲学,尤其是日常语言学派和欧陆存在本体论哲学),知识论语境主义和语境论哲学。语境无论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还是学科理论研究抑或终极追求,都充满着一种本体的、终极的追求,因此需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哲学层面对语境进行分析,从而为语境哲学构建一个形而上的体系。
[Abstract]:In ancient Greece, context was an unconscious, hidden way of thinking. Context, as a paradigm,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three paths in modern philosophy: linguistic philosophy (including Anglo-American analytical philosophy, especially the everyday linguistic school and European existential ontology), knowledge-based contextualism and contextual philosophy. Context, as a cognitive mode of human being, subject theory research or ultimate pursuit, is full of Noumenon and Ultimate pursuit. Therefore, context needs to be analyzed from three philosophical levels: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So as to construct a metaphysical system for contextual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XZX017)
【分类号】:H0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林可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世英关于“天人之际”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马志生,敬海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5 张新华;符号结构与语法[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6 罗松涛;由诗之言到说之语——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之阐释看其语言之思[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7 蒋红雨;知识论人类学前提的生存意蕴——海德格尔对康德的批判[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8 徐晓风;张艳涛;;“面向事情本身”现象学方法的普遍原则[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9 张增田,靳玉乐;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10 王彦霞;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辨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菁;;维特根斯坦的存在之思——《逻辑哲学论》的一种现象学素描[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郑辟瑞;;海德格尔,,德里达与动物[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天庆;;自身性与意识形态的可能限度(草纲)[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2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王斌;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4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6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秦艳贞;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崔卫峰;严格科学的哲学理想与胡塞尔的哲学观论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余在海;论《手稿》在马克思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大为;存在与语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10 罗卫平;超越的真实[D];湘潭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胜;语言哲学中“人”(讲话者)的地位问题概览[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陈晓茹;;从语言哲学维度看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J];外语学刊;2008年05期
3 张玉宏;;巴赫金语言哲学视角下的元话语标记研究[J];兰州学刊;2009年04期
4 宋北平;陈勇;;语言哲学与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J];清华法学;2009年03期
5 谢亚军;;从语言哲学视阈谈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意向性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迟晶;;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关系探究[J];考试周刊;2009年40期
7 王慧;;是语言的艺术,还是艺术的语言?——对哈罗德·品脱语言哲学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30期
8 易立新;;洪堡特语言哲学的辩证精神[J];前沿;2011年02期
9 陈勇;;从逻辑分析到概念分析的嬗变——语言哲学视阈下的“语言的逻辑分析”课题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周建设;语言研究的哲学视野[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熊学亮;;论所指的能指域[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冯智强;;语言哲学视阈下的翻译观溯源——从语言观问题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欧阳燕;;翻译研究的语言哲学途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辛斌;;语言和意识形态[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黄建华;李文伟;卞琴;沈自尹;;语言哲学揭示中医概念分析的逻辑框架:以对“肾精”分析为例[A];第三届江浙沪中西医结合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王立志;结构、符号与意义[N];光明日报;2008年
2 姜国权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博弈论和演化论拓宽传统语言学研究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陈嘉映;日常语言与哲学[N];文汇报;2004年
4 尚新;汉语研究应以“字”为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研究与公共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陈嘉明 厦门大学哲学系;从语言现象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南京大学文学院 李开;段玉裁与清代学术国际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黄远振;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外语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3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王晓阳;语言的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胡朋志;理性主义的复兴[D];浙江大学;2012年
6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7 王航赞;迈克尔·达米特的语义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琴;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论语》[D];四川大学;2007年
2 熊佳娟;转喻的认知研究:汉语作为转喻的语言[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力;论马克思主义语言观[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李雪娇;从描写到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孙作光;评价视域中的歇后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龚世莲;从寻求形而上到探究生活形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信传艳;A.A.波捷布尼亚的语言观[D];吉林大学;2008年
8 邓超;论“文化不可译现象”的可译潜势[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9 徐柳;洪堡特语言内部形式理论在俄罗斯语言哲学中的解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房小娜;语言哲学视域下的关联理论探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96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96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