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疑问句中的“敢”
本文选题:山西方言 + 疑问句 ; 参考:《语文研究》2011年02期
【摘要】:文章对山西方言疑问句中的"敢"进行了细致描写,并概括出了三种用法:(1)表反诘;(2)表猜度;(3)表深究。文章还从"敢"和"可"的关系分析了"敢"的语义演变途径。文章认为,山西方言疑问句中的"敢"是个语气副词,不同于"K-VP"问句中的疑问副词K,而且今后也难以取得疑问副词的地位。
[Abstract]:This paper giv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dang" in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of Shanxi dialect, and summarizes three usages: (1) cross-examination, (2) guesswork and (3) deep research. 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da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re" and "can".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dang" in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in Shanxi dialect is a modal adverb,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interrogative adverb K in the "K-VP" question, and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status of the interrogative adverb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基金】:南开大学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校内青年项目(项目编号:NKQ08046)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项目编号:09YJC740069)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0CYY010)的资助
【分类号】:H1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冯爱珍;从闽南方言看现代汉语的“敢”字[J];方言;1998年04期
2 沈明;;晋语的分区(稿)[J];方言;2006年04期
3 郭校珍;山西晋语的疑问系统及其反复问句[J];语文研究;2005年02期
4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丽;揣测语气和揣测语气副词[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叶建军;《金瓶梅词话》中的反问副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叶建军;《醒世姻缘传》中的反问副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王晓丹;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透视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山述兰,刘志生;《西游记》中的是非问句[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7 丁加勇;汉语方言句末“着”的类型学考察[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王淑华;元杂剧复音词浅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蔡晓斌;;非范畴化过程中词义的主观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龙国富;浅谈语法化中补语“却”的句法环境[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2 古川裕;;关于“要”类词的认知解释 ——论“要”字由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途径[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3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谢建猷;广西平话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9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江;篇章关联副词“其实”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03年
2 解海江;汉语方言义位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小芳;临县三交话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白静茹;大同方言的入声[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群;《醒世姻缘传》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7 鲜丽霞;“二拍”中的助词“得”[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8 吕禾;现代汉语词语褒贬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范春煜;论言语行为中言语主体对言语形式的制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晓亮;系统功能语法维度下俄语语篇的功能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爱珍;从闽南方言看现代汉语的“敢”字[J];方言;1998年04期
2 沈明;山西晋语古清平字的演变[J];方言;1999年04期
3 贺巍;中原官话分区(稿)[J];方言;2005年02期
4 戴耀晶;汉语疑问句的预设及其语义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赖先刚;现代汉语副词的语用义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6 齐沪扬;情态语气范畴中语气词的功能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李梅;论现代汉语语气副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8 段业辉;《世说新语》疑问句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9 李晟宇;假设、推测和征询“VP_0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牛保义;信疑假设[J];外语学刊;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建校;陕北晋语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进立;;河南地名中的特殊读音[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郭建华;;近现代汉语及山西方言中“子”缀研究简述[J];作家;2011年16期
3 鲁娜;;咸宁方言语气词“呃”的考察[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4 强星娜;;话题标记与句类限制[J];语言科学;2011年02期
5 沈力;冯良珍;中野尚美;;用GIS手段解读混合方言的成因——以灵石高地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5期
6 韦学纯;;水语的句末语气词[J];民族语文;2011年04期
7 邹学慧;;疑问表否定用法与反问句关系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马文;陈晓阳;;篇章回指修正:引导手段及其等级[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9 吴璇;;疑问代词“什么”向感叹标记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杨绍林;;四川彭州方言叹词和语气词研究[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0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会锋;;毕节三官话里的是非疑问句[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陈颖;;带有“是不是”的疑问句的祈使用法[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3 王萍;石锋;;汉语北京话疑问句语调的起伏度[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路继伦;;疑问句句尾去声字声调与语调的交互作用[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高峰;陆汝占;;限定领域中汉语语义求解的方法——类型逻辑语义学应用初探[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反问句的功能和语用分析[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江海燕;;陈述、疑问语调的音高过渡[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曹文;;对普通话同构异焦句的重音和句尾的初步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章太;;北方话词汇的初步考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 谭旭;山西方言多[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2 乔全生;山西方言与窑洞文化[N];太原日报;2009年
3 ;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及其不良影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4 李爱军;面向言语工程的情感语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张仲景国医学院 沙恒玉邋沙涛;古医籍中的语序变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张骅;继往开来,,推动我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梁朝文;布依语汉语语气和语气词对比研究[N];贵州民族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锦华;大同方言研究的三驾马车[N];大同日报;2011年
9 涿州市第二中学 郄跃武;浅谈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N];学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楠;古文献中所见山西方言历史词汇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孙玉卿;山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郭婷婷;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D];武汉大学;2005年
5 孙小花;山西方言语音历史层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丁勇;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明宇;极向敏感与极项允准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东孝拓;话语输出者和输入者的个人因素对疑问句中“呢”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智;现代汉语口语疑问句语调升降规律及其成因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李花子;汉韩疑问句否定表达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4 徐彦;汉维语疑问句对比[D];新疆大学;2004年
5 杨红;现代汉语疑问语气副词与疑问句类型匹配能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程凯;汉语是非疑问句的句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7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伦茜;泰国留学生汉语疑问句语调习得实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会荣;娄烦方言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阮氏排;《坛经》的疑问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96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96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