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宾语选择问题研究述评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evant studies on Chinese object selection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 the transparency of transitivity; (2) the phenomenon of para-case as object; (3) the coordination adjustment of necessary components; (4) the problem of object selection brought by event combination. The study of Chinese object selection must separate out all kinds of unconventional verb-object structure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argument structure through surface phenomena. Only by deeply study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se phenomena can we find the deep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emantic roles and objects in Chines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胡建华;;题元、论元和语法功能项——格标效应与语言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3期
3 朱行帆;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现代外语;2005年03期
4 韩景泉;领有名词提升移位与格理论[J];现代外语;2000年03期
5 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年04期
6 詹卫东;;论元结构与句式变换[J];中国语文;2004年03期
7 潘海华,韩景泉;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J];语言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伯江;施事和受事的语义语用特征及其在句式中的实现[D];复旦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以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周国光,黎洪;现代汉语制作动词的配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张颖;对复谓结构中“引陪式”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4 李海洋;;字母词与现代汉语书写系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张时阳,刘祥友;现代汉语中的“N_受+N_施+V”句[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6 杨国文;汉语“被”字式在不同种类的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考察[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7 华玉明;夏群;;单音节动词原调式重叠AAy及其状态形容词功能[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8 屈哨兵;湖北宣恩话“V下V下的”动词重叠及相关问题[J];方言;2001年02期
9 唐玉柱;存现动词的双内论元假设[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殷国光;关于“《庄子》动词配价研究”的若干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杉村博文;;论“话题化”[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王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谈汉语常用固定格式研究[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3 邓思颖;;汉语被动句的三个句法问题[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陆俭明;;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徐杰;;被动句式与非宾格句式的一致与差异[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鹿荣;现代汉语供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5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忠;性质语意理论的提出与自然语言理解及其实现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英;现代汉语被字句句法语义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黎明;俄汉语SVO结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Liu Li;[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4 李杰;蕴涵静态义素的动态词考察[D];河南大学;2001年
5 陈虎;英汉存现句的最简探索研究[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6 俞建耀;二语习得过程中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的综合解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7 徐卡嘉;从名词及名词的属性看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8 李剑锋;汉语表述过程中的添加现象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9 许哲;朝鲜族小学生汉语述补结构偏误分析[D];延边大学;2002年
10 徐先玉;俄汉语述体动词配价对比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工;评《题元原型角色与论元选择》[J];当代语言学;1995年03期
2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杨素英;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5 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6 陆丙甫;罗天华;;“OV蕴含TV”的功能解释[J];汉语学报;2007年02期
7 袁毓林;论变换分析方法[J];汉语学习;1989年01期
8 张伯江;施事宾语句的主要类型[J];汉语学习;1989年01期
9 王惠;“把”字句中的“了/着/过”[J];汉语学习;1993年01期
10 鲁川,缑瑞隆,刘钦荣;交易类四价动词及汉语谓词配价的分类系统[J];汉语学习;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小晶;语言四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9期
2 李晋霞;李宇明;;论词义的透明度[J];语言研究;2008年03期
3 高秀敏;王利华;;汉字特点对品牌命名的影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4期
4 安乡;王英桃;;这种比喻分类方法好教易学——读《谈比喻的分类》[J];湖南教育;1989年07期
5 鲍克怡;;美玉还须更琢磨——记《辞海》1989年版语词条目的修订[J];辞书研究;1989年05期
6 周国辉;郭欣;;英汉新词词汇化程度对比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于海阔;李如龙;;从英汉词汇对比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尘元;;在语词的密林里……[J];读书;1988年08期
9 尹洪波;;现代汉语疑问句焦点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肖模艳;;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国俗词语释义方法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彭聃龄;;从汉字识别与命名看文字的普遍性与差异性[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传燕;透明度对中高级水平韩国学习者理解汉语惯用语的影响[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李俊岩;留学生形声字意符表意意识的实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陈永朝;基于现代汉语和中介语语料的复合词语义提取和自组织聚类分析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姚娟;音译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冯艳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24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24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