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胶南话中特殊的“一V”结构
[Abstract]:The positive "V" structure refers to the structure composed of "one" plus verbs, which is used frequently in Mandarin. " (1) the distribution of verbs and adjectives is quite complex.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there are mainly three situations: first, in front of verbs and adjectives, it means that the movement, the change is sudden or radical, and the tone of mood is strengthened. The horse stood upright / painted a new room with a sudden shock; the second was used in one. Just. " A sentence pattern, 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verbs, signifies an action or a feeling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2005年02期
2 徐连祥;;动词重叠式VV与V一V的语用差别[J];中国语文;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吴启主;汉语动词重叠问题杂议[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甘智林;“V+一下_2”格式的语法意义[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甘智林;带宾“V+一下_1”、“V+一下_2”格式的语序问题[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曾常红;试析汉语会话中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及其语用制约性[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6 殷晓明;;试论《元曲选》中的动词重叠[J];古汉语研究;2005年04期
7 李敬国;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研究解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8 张克定;汉语语用语法研究的设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陈青松,陈安平;50年来动词重叠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10 华玉明;功能变化型重叠式的状态形容词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如东;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对修辞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张旺喜;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赵汝庆;二十世纪以来香港中文报纸语言的变异[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刘伟;现代汉语代词隐现的动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8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明玉;三组持续类时间副词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01年
2 张华;现代汉语AABB格式词法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3 贺卫国;《醒世姻缘传》动词重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林楚云;试论现代汉语叠结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蒋纯捷;动词重叠式对举“V_1V_1O_1,,V_2V_2O_2”格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毅;动词重叠形式的制约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英美;《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跃;《红楼梦》量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9 郑晓芳;宁波方言中与数量成分有关的动词重叠[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徐花;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在韩国语中的翻译[D];延边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萧国政;李汛;;试论v——v和vv的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6期
2 李铁根;“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J];语言研究;2002年03期
3 陈立民;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J];语言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老师请说普通话[J];黄金时代(男仔女仔);2002年02期
2 任琨;;我学普通话[J];教育文汇;2011年08期
3 王裕华;;我在澳门学会普通话[J];黄金时代;2010年05期
4 卢海丽;;河南省扶沟县韵母[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5 章红;;浅谈用普通话教学的意义及学好普通话的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4期
6 李晨;;江苏大丰方言与普通话声韵调系统的比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7 韩晓云;;河北藁城方言程度副词说略[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8 傅灵;;普通话对儿童母语语音意识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9 陈耀明;;上海流行“沪语热”[J];黄金时代;2003年04期
10 郑人萍;陶灵;;石城方言与普通话的词汇特征比较[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覃凤余;余瑾;王莉宁;;方言~普通话中介语的词汇语法问题[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林清书;;武平人所说的普通话[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苗青;;普通话与北京话[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4 ;江洛一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5 王孟杰;于水源;;普通话女声二合元音F1和F2的统计分析[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陈嘉猷;鲍怀翘;;基于EPG的普通话塞音、塞擦音发音过程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7 凌锋;王理嘉;;普通话上声深层形式和表层形式[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8 曹先擢;;关于普通话文白异读的答问[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9 鲍怀翘;郑玉玲;;普通话动态腭位图数据统计分析初探[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方强;李爱军;;普通话鼻化元音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坚平;“青春诗会”让讲普通话成为时髦[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朱永华 实习生 邓科;普通话:尴尬与期待[N];湖南日报;2005年
3 记者 沈雪梅;年内万人测试普通话[N];南通日报;2005年
4 王尧;香港流行普通话[N];人民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李岱娜;学习普通话 讲好普通话[N];汕头日报;2005年
6 记者 韩晓玲邋特约记者 梁炜;全省高校普通话大赛在汉落幕[N];湖北日报;2008年
7 宕昌县沙湾中心小学教师 赵凤霞 吴琼;浅谈农村教师如何说好普通话[N];陇南日报;2008年
8 记者 熊芙蓉;29位县级干部带头参加普通话预赛[N];广元日报;2008年
9 怓新红;普通话培训重在实效[N];驻马店日报;2008年
10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务处 李红卫;博士从教就可免考普通话?[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茂林;普通话自然话语的韵律模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梅丽;泰国学习者知觉与产出普通话塞擦音/擦音的实验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王淑艳;外来人口与广州市语言状况关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殷相印;微山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媛;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宋刚;普通话儿童早期动词习得:范畴、论元结构与句法线索[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幼琨;方言对儿童语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颖;唐山市区方言连续变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爱英;临漳方言中几个表示时体意义的成分[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穆保金;山西柳林方言的词汇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群秀;全州话与普通话主要语法差异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6 李艳;论普通话中表达个人意愿的否定形式[D];暨南大学;2000年
7 林奕高;印尼学习者习得汉语普通话塞音和塞擦音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陈伟;现代汉语介词短语语序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9 郑静玉;方言经验对普通话音系感知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红红;五台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考察—从词汇的角度[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30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3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