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从来”语法特点的历时差异及其解释
[Abstract]: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 adverb "always" and modern Chinese in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and the modern Chinese.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are as follows: the early "never" is often loc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ntence, generally only between the subject-predicate, the early "always" in the affirmative, the negative usage has no obvious tendency, the modern "always" is mostly used in the negative sentence; In the early days, when used in positive sentences, the adverbs of emphasis are no longer required between them and predicates, while in modern times, they are generally required to be used as final component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se phenomena are: whether the source form of "never" still has an effect on i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ystem of negative words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ncient vernacular and modern vernacular in expression style and language styl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in the degree of "never" subjectiviza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事件表述中的时间量”(项目编号:11BYY086)的资助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辉;;朱自清散文的ABB式形容词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8年03期
2 李启群;鲁美艳;;土家语的能愿动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刘晓静;赵雪;张晓磊;;现代汉语缩略语结构及语法特点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4 朱文豪;;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现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5 刘歌;刘顺;;郑州方言中虚词的语法特点[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6 杨俊芳;;长治方言的语法特点[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7 邓福南;汉语连词的语法特点及几组词的归类问题[J];求索;1982年02期
8 郭青萍;汉语教学语法里划分词类的标准问题[J];殷都学刊;1984年03期
9 吴仁甫;《尚书》的几个语法特点[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10 罗日新;词义与词性的奥妙关系——谈词义对现代汉语词性的重要参考作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国庆;;浅谈词类的辨认[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丽昭;;汉英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对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韧之;;拓扑学理论框架下英汉语言模态的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尹春梅;;汉英主谓基本特征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珂;;龚千炎语法思想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阎德早;方瑛;;试论汉外成语词典的设例与语境[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苏连科;;彝语辅助词"mu~(33)(或mu~(33)ta~(33))ta~(33)的功能例释[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8 ;The Typological View on the“De”Construction——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kiasi”and“byo”construction[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邓小玲;;积极型双语词典的例证[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林八鸽;包艳花;;《蒙古语语法信息词典叹词分库》的建设及难点分析[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杰;《标语调查及其与粤语的关系研究》获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科技日报;2005年
2 李玮;语言的盛宴 文化的旅游[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文枫;打开语言的窗口[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立静;《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阿布都那扎尔·阿布都拉;维吾尔语构词词缀历时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文雅丽;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杨俊芳;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周强;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历时及跨文化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丘学强;粤、琼军话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7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8 彭兰玉;衡阳方言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于红岩;《元曲选》状态形容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梁华荣;西周金文虚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庄瑞英;中越动词语法特点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晶;现代汉语词的离合现象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3 赵亚丽;《论衡》助动词系统初论[D];吉林大学;2005年
4 王鑫;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覃湘庸;《六度集经》助动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梅光泽;《世说新语》副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7 门秀红;应县方言语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姬凤霞;慈利方言变形形容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文霞;《孙子兵法》动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李仙娟;临猗方言的语音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34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34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