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英源汉语网络词及其意义衍生

发布时间:2018-07-21 21:33
【摘要】:从语言接触的视角来看,英源汉语网络词是一种跨语言的认知加工和概念化的结果。根据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式理论,这种跨语言的意义衍生过程体现为,词汇概念的选择和融合,包括整合和理解为主的意义组合机制。研究认为,英源汉语网络词的不同形式是在最大认知关联原则支配下,不同识解突显和选择的结果。这种跨语言的意义衍生揭示了其重新词汇化的本质。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ontact, English and Chinese online words are the result of cross-linguistic cognitive processing and conceptu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lexical concept and cognitive model, this process of cross-linguistic meaning derivation is embodied in the sel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lexical concepts, including the mechanism of meaning combination based on integ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different forms of English-based Chinese online words are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nd selection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cognitive relevance. This cross-lingual meaning derivation reveals the essence of its re-lexicalization.
【作者单位】: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HNSKGJ13-127) 海南大学校级基金项目(QNJJ1112)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0YJA740003)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0WLH32)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玉梅;;“吧”族词形成的认知机制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吴福祥;;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J];民族语文;2007年02期

3 白解红;陈敏哲;;汉语网络词语的在线意义建构研究——以“X客”为例[J];外语学刊;2010年02期

4 白解红;陈忠平;;20世纪中期以来英汉新词语的来源及其语义认知机制[J];外国语文;2011年05期

5 杨吉春;;英源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年06期

7 胡开宝;;汉外语言接触研究近百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5期

8 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03期

9 李战子;庞超伟;;反语言、词汇语法与网络语言[J];中国外语;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泰;;聊斋俚曲詈词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郑武曦;;试论语言接触引发的羌语对当地汉语的干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秦廷斌;;土家族语言的现状与保护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黄育才;正确看待当前的汉英混用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侍中;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说辩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陈芙;黄海军;孙元元;;英汉网络语言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刘玉华;;如何看待中学语文教学中网络语言的使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8 张璐;;从语用角度试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王谦;苏宁;;浅论新时期乡土文学中方言的审美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10 林芳;荣吉;;论戏剧艺术中的独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志凡;;高职英语教育英美文化缺失现象的反思[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家宁;林哲;;谈外来词的汉化处理[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李开;;从理论启蒙到理论体系——学习高名凯先生《语言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郭旭东;;岛内语言与大陆语言的差异表现及其对两岸交流的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5 王伟;;语文词典中网络词语的收录[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韩淑红;吴远庆;;《现代汉语词典》一、五版的外来词语源对比考察[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锦芳;;中西文化下广告翻译的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密容;;网络语言试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曹进;;网络语言传播的“模仿”与“复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曹进;;模因论视阈下的网络语汇传播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于辉;汉语借词音系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邱磊;鄂东北江淮官话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张芳;汉语核心词“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雪鸽;零翻译及其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詹娇;网络语言形成发展动因分析及其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梁爽;关于网络符号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文化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茜;词语借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谷颖;网络数字谐音词生成与传播的解释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丁雅敏;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传播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小英;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亮;仲梅;;网络语言:语言史上的一场革命[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6期

2 陈光明;;从网络语言缩略语看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特征[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贺又宁;论网络时尚与网络语言的互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夏历;网络语言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施春宏;;语言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及策略[J];汉语学报;2009年02期

6 陆丙甫;结构、节奏、松紧、轻重在汉语中的相互作用——从“等等+单音名词”为何不合格说起[J];汉语学习;1989年03期

7 高燕;“吧”的词化过程[J];汉语学习;2000年02期

8 王寅;;“As X As Y构造”的认知研究——十论语言的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石毓智;;结构与意义的匹配类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严辰松;;从“年方八十”说起再谈构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恩泉;;双语双方言问题论略[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2 蒋颖;赵燕珍;常俊之;邱月;;论语言接触与语言和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杜楠;;文化接触与语言变异[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4 李晓楠;;试论“他”的分化[J];华章;2010年28期

5 曹凤霞;;从当代新词语使用看语言变异[J];人民论坛;2010年29期

6 董丹;;浅析新疆汉维语言接触及其引发的演变[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程丽霞;语言接触、类推与形态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8期

8 周家瑜;李发荣;;简论勐简大寨佤族和周边傣族、汉族的语言接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9 刘宗艳;;英语影响下汉语词缀语法化的过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8期

10 谭勇琳;;从语言接触角度看“××门”语言现象[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陈保亚;;全球化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多语现象和多语制研究——建立语言遗产保护和多民族互协共存的科学依据[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3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尚新;;从英汉语对比角度谈体的中立化理论构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8 余京辉;;港式中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及培训策略[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朱庆之;;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佛教汉语研究的新视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振鹤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澳门番语杂字全本》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禹言;一部大型语言国情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袁志勇;“字母词”走进日常生活[N];科技日报;2007年

4 邸永君;毕苏语研究的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禹岩;民族所少数民族语言合作项目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黄行;语言翻译与语言多样性[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记者鲁小彬;近代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史应成研究重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赵丽霞;合理开发利用西部文化资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3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8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10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瑾瑜;图式理论下的误解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左燕;科学隐喻的认知机制[D];贵州大学;2008年

3 陈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杨略;交替传译的认知过程与认知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巩玉环;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概念系统的对比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7 严婷;英汉习语隐转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8 常亮;词义引申的认知机制及其对英语词典编纂的启示[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9 魏丽;偏义复词的功能与认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薛霞;言语幽默的关联整合模式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36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36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1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