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存在句中“着”“了”使用的南北方言差异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f the static existential sentences with "Zhe" in the novels of Wang Shuo and Ye Zhaoyan with different dialect backgrounds, and investigat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zhuo" and "Haozi" sentences in the corpus texts. Comparing the usage and expression of "Zhe" in the static existential sentence, through the statistics of digital frequency and the syntactic environment of "Zhe", it is found that, whether the quantity used or the syntactic expression, The use of "Xue" in the static existential sentence does not show any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dialects in written language.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J];汉语学习;1996年04期
2 童小娥;;从视点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和“了”[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王葆华;存在构式“着”、“了”互换现象的认知解释[J];外语研究;2005年02期
4 戴耀晶;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周四贵;;《马氏文通》的介词理论及其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徐茗;比字句结果项与比较点的联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熊仲儒;;汉语等同双宾句与等同范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宋红晶;;《论语》中的兼语句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8 鲁方冰;;论“V+P+Np”中介词的虚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9 李智;;基于语料库统计分析留学生助词“着”的偏误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10 董强;;浅析介词“同”的产生[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波;姬东鸿;孙程;吕晨;;基于特征结构的汉语主谓谓语句语义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2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3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程艳;日语被动态汉译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淑营;《列子》介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尹方园;“VA”动结式表层语义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唐文成;越南学生汉语“是……的”句式的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曹思海;《醒世姻缘传》“被”字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海燕;;试论存在句中“了”和“着”的互换问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马希文;;北京方言里的“着”[J];方言;1987年01期
3 刘宁生;动词的语义范畴:“动作”与“状态”[J];汉语学习;1985年01期
4 王葆华;存在构式“着”、“了”互换现象的认知解释[J];外语研究;2005年02期
5 任鹰;;静态存在句中“V了”等于“V着”现象解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6 顾阳;关于存现结构的理论探讨[J];现代外语;1997年03期
7 潘海华;词汇映射理论在汉语句法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爽;;静态存在句中“着”“了”使用的南北方言差异研究[J];兰州学刊;2011年07期
2 刘海燕;;试论存在句中“了”和“着”的互换问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金奉民;助词“着”的基本语法意义[J];汉语学习;1991年04期
4 伍和忠;荔浦方言的“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张振华;傣语中的助词“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6 刘宁生;动词的语义范畴:“动作”与“状态”[J];汉语学习;1985年01期
7 戴耀晶;论现代汉语现实体的三项语义特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8 张志军!150080;汉语结束体与俄语相应体的语法意义的对比分析[J];中国俄语教学;2001年01期
9 李铁根;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10 徐克年 ,肖水生;谈谈带“着”的介词[J];汉语学习;198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蕊;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助词“着”的选项与排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红军;徐林;张继宏;;一种模糊综合决策汉语谓词识别算法[A];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4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振宇;陈振宁;;怎样计算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钱乃荣;请让方言继续存在[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2 记者 郑刚;扎扎实实抓好整改 务求实效取信于民[N];驻马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陈楚芬;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了”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彭育波;“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晓晖;《西游记》体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玄美兰;日本学生汉语“了”字句习得偏误分析[D];延边大学;2004年
3 黄春丽;突显原理与“了”的认知分析[D];重庆大学;2004年
4 田丽娜;“了”(le)的几个问题研究概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谢淑媛;日语存现句的汉译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素弟;初级俄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了”的偏误类型及其教学对策[D];暨南大学;2008年
7 朱怀;主谓结构作状语句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杨依萍;现代汉语“了”的多角度考察[D];浙江大学;2007年
9 王唐燕;现代汉语助词“着”的多角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丁淑娟;现代汉语频率副词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36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36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