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境与话语理解探微
[Abstract]:Cognitive context is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in which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is projected to the human brain. The process of discourse understanding is the bes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peaker's utterance and the hearer's cognitive context, because of the possibility of multiple choices in the discourse cognitive context. Communicative parties can deliberately manifest semantic inform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cognitive context by means of vocabulary, grammar, discourse and other means. Based on the cognitive study of contex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context and discourse understanding and several different levels of discourse understanding in cognitive context.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名为“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国家汉语学习者因果类篇章连接标记习得研究”,项目编号:[1A1000-172220112(33)]
【分类号】:H0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侯家旭;论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叶荭;试论培养大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实际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余丽君;语篇——英汉翻译的基本单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6 罗思明,李建军;词语搭配浅论[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赵宏伟;;英汉人称指示语先用现象对比及其翻译[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唐静;汉英双语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邓芳;英语语篇的连接手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彭宣维;时态选择的系统性及其所体现的时间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蔡有恒;;功能理论与语篇语体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彭菲;;学术论文提要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蒋联江;;基于RST的英语四级作文连贯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马红妹;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上下文语境的表示与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8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9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向阳;电视新闻话语分析举隅[D];暨南大学;2000年
2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张伟;文体分析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汪望珠;语篇分析理论在语言测试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崔玉芹;论语篇连贯的静态与动态分析[D];延边大学;2000年
6 张海华;论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D];延边大学;2000年
7 赵伟;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8 胡仲明;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唐建萍;语篇连贯的无形网络[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10 许朝阳;文体学与英语口语理解[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玉萍;王海燕;;论认知语境对话语理解的制约作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曾容;;浅论认知语境与修辞教学——之话语理解[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3 黄玉明;;分析认知语境对交际话语的理解[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彭小妹;;论话语理解中的语义空位[J];考试周刊;2009年11期
5 张莉;;认知语境与话语理解[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林俐;王海燕;;探求概念整合中的认知连接链[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刘成科;;关联理论关照下的话语理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牛会娟;;静态语境、动态语境与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孙忠颖;;议认知语境与话语理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03期
10 朱雅丽;王丹;;认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晋瑞;;关联理论视阈下的摹状词指称赋值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2 许葵花;;认知语境的语义阐释功能——多义现象中认知语境的有声思维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宋潇潇;;交际意图与认知语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凤玲;;论修辞语用中的适应原则[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7 胡妍;;论话语理解的语义联想策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方碧月;;整合中的幽默及其审美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曾容;;语境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王安琛;;网络语境下语音变异的认知浅解[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慕军 首都师范大学;治文摘通病应从题目下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韩戈玲;语用标记语:双边最佳交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 张少云;话语误解动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6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10 杨子;言语交际的关联优选模式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庆涛;从认知语境的角度研究语用失误[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沈越;从关联理论视角解析认知语境对网络聊天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虹;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关凤;认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功能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于一;从关联理论看听话人对会话含义的理解[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刘长青;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话语角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7 高薇;认知语境与翻译中对原文的连贯解读[D];苏州大学;2006年
8 张思文;隐喻的认知语境观[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史蕊;语篇连贯的认知语境新视角[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唐艳花;认知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解析[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52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5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