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方言的持续体貌
[Abstract]:The Taiwan dialect of Fujian and the southern Fujian dialect of Chaozhou and Chaoshan film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ontinuous features: "action persistence", "continuous state" and "event continuous". It is represented by a series of "adverbs - form Tails - sentence end auxiliary". The movement of Chaozhou and Shantou is also divided into two sets of continuous and continuous features, a set of "casual" meaning, a set of "non - imperative" meaning, and Zhangzhou still has " There is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inuous imaginary component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positional Structure in the etymology of the Tang and song vernacular "Li Li". The Leizhou and Hainan film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Fujian - Taiwan and Chaoshan.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6BYY010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施其生;;汉语方言里的“使然”与“非使然”[J];中国语文;2006年04期
2 施其生;;汉语方言中语言成分的同质兼并[J];语言研究;2009年02期
3 施其生;;汉语方言中词组的“形态”[J];语言研究;2011年01期
4 施其生;论汕头方言中的“重叠”[J];语言研究;1997年01期
5 施其生;;汕头方言的持续情貌[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6 施其生;闽、吴方言持续貌形式的共同特点[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晔;;留学生学习时间副词“曾经”的偏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4期
2 巢宗祺;;苏州方言中“勒笃”等的构成[J];方言;1986年04期
3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J];方言;2002年01期
4 刘翠香;山东栖霞方言中表示处所/时间的介词[J];方言;2004年02期
5 辛永芬;;河南浚县方言的子变韵[J];方言;2006年03期
6 刘翠香;;山东栖霞方言的持续体[J];方言;2007年02期
7 罗昕如;;湖南方言中的“动词+动态助词+介宾短语”句型[J];方言;2008年04期
8 郑焱霞;;湖南衡山方言表示时间/处所的介词“在”和“放”[J];方言;2010年01期
9 王莉;;温州吴语虚语素“赖”的语源考辨[J];方言;2010年04期
10 贺卫国;;“VVO_准”格式结构分析及其产生、扩散的动因[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曹凤霞;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汪如东;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对修辞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4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张桃;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陈曼君;惠安方言动词谓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8 彭春芳;湖南涟源杨家滩话重叠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杨俊芳;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吴芳;粤东闽语-n、-η韵尾的方言地理类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妹;湛江闽语动词形容词重叠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刘莉芳;山西晋语形容词重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吕晓玲;闽南南安方言结构助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雷艳萍;丽水畲话形容词重叠现象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王赢君;广西灌阳话的持续体标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文浩;汉语“动~叠+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颂育;闽南方言持续体标记的来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鲁玮;关于广东双方言习得者的语音知识及技巧迁移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李凤;定襄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10 林美伶;山东栖霞方言形容词性生动形式[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桥本万太郎;现代吴语的类型学[J];方言;1979年03期
2 施其生;;汕头方言动词短语重叠式[J];方言;1988年02期
3 陈淑梅;谈鄂东方言的“V得得”[J];方言;2000年03期
4 刘翠香;山东栖霞方言中表示处所/时间的介词[J];方言;2004年02期
5 刘顺;潘文;;南京方言的VVR动补结构[J];方言;2008年01期
6 施其生;汕头方言量词和数量词的小称[J];方言;1997年03期
7 柯航;;也谈汉语中的同音删略现象——兼与司富珍先生商榷[J];汉语学习;2006年04期
8 施其生;论广州方言虚成分的分类[J];语言研究;1995年01期
9 施其生;论汕头方言中的“重叠”[J];语言研究;1997年01期
10 施其生;;汕头方言的持续情貌[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设;闽南方言四种研究成果述评[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张嘉星;印尼、新、马闽南方言文献述要[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洪振天;;试谈闽南方言中词的重迭[J];东南传播;2006年08期
4 洪振天;;闽南方言中的特殊词汇[J];东南传播;2006年12期
5 李绍群;;闽南方言词典的创新之作——评《闽南方言大词典》[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6 马重奇;张凡;;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一)[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7 王树瑛;;闽南方言中的“有-无”句[J];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陈梓生;;闽南方言的文化特性[J];东南传播;2007年12期
9 林华东;;弘扬闽南方言文化的力作——林宝卿《普通话闽南方言常用词典》评析[J];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02期
10 马重奇;;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J];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嘉星;;西洋传教士闽南方言研究述略[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马重奇;;专著《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内容简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嘉星;;新、马、泰闽南方言文献知见录[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林宝卿;;闽南方言与外来文化[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朱双一;;闽南方言在台湾文学中的应用[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四卷][C];2011年
6 周长楫;;略说闽南方言——兼说闽南文化[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三卷][C];2011年
7 林宝卿;;闽南方言与国学素养[A];闽南文化新探——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郭锦飙;;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议略[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9 张嘉星;;西方传教士与闽南方言辞书[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吕良弼;;闽南方言生态环境探析——以石狮市为例[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三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燕芬 邓娜;拯救闽南方言童谣[N];闽南日报;2007年
2 李竹深;闽南方言用字之我见[N];闽南日报;2008年
3 林华东;闽南方言的流播与闽台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10年
4 周长楫 厦门大学;闽南方言:记录闽南文化的符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李竹深;蝙蝠[N];闽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郑娜;闽南方言:闽南文化之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陈冬;弘扬闽南文化 加强两岸交流[N];厦门日报;2008年
8 李竹深;幝〖TPMNRB20090727B02200BT〗〖TPMNRB20090727B02201BT〗[N];闽南日报;2009年
9 董琨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博导);瑕不掩瑜的优秀辞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陆俭明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极富创新性的方言词典[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杜晓萍;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所撰福建闽南方言文献语音和词汇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建设;明刊闽南方言戏文中的语言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力兰;闽南方言用字初探[D];暨南大学;2001年
2 刘丽霞;泉州地区闽南方言连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静芬;闽南方言的历史比较及语音构拟[D];北京大学;2013年
4 郑芸;粤北的一个闽南方言岛——韶关市仁化县长沙背话[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5 陶佳;江苏宜兴丁蜀镇上坝村闽南方言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6 吴秀菊;闽南方言区语文教学特殊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林艳;平潭闽南方言岛亲属称谓排行[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曾蓉蓉;浙南洞头闽南方言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林如意;浙南闽南方言语汇研究[D];温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60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60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