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林-阿勒楚喀满族京旗汉语方言岛述略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Lalin-Alechukaijing Banner's Chinese dialect Island was the result of the emigration of the idle flags of Beijing in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s dialect island is helpful to discuss the appearance of Beijing Mandarin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Heilongjiang dialect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1YJC740059)
【分类号】:H17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焘;北京官话区的划分[J];方言;198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小钉;语言消亡与保护语言多样性问题的研究评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张士尊;清代东北南部地区移民与环境变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刘汝山,郭璐宁;国外濒危语言研究扫描[J];当代语言学;2004年04期
4 周德清,贾素芳,贾凤香;清代满汉民族的交往与融合[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孙也平;黑龙江方言动词后缀“一巴”[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2期
6 陈立中;刘宇;;黑龙江站话的濒危性质及研究意义[J];文史博览;2005年20期
7 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1986年03期
8 林焘;北京官话区的划分[J];方言;1987年03期
9 罗杰瑞,梅祖麟;关于官话方言早期发展的一些想法[J];方言;2004年04期
10 张志敏;东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苏日嘎拉图;满蒙文化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胡松柏;赣东北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鲍明;满族文化模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李晓斌;历史上云南文化交流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5 李霞;清前期督抚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王广义;近代东北乡村社会研究(1840—1931)[D];吉林大学;2007年
7 徐蔚;男旦:性别反串[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静;仙仁土家语濒危现象个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翟艳霞;乾隆十三年剃发案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3 戴克良;清前期盛京八旗王公贵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范瑞霞;上海地区语码选择调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刘倩;东北官话形容词生动式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王怀娣;清顺治朝殿试时务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宋建设;清初巡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姚伟;清代政治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刘佳宁;太清词的满汉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张丽娟;锦州方言与北京方言的比较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1986年03期
2 贺巍;钱曾怡;陈淑静;;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年04期
3 孙宏开!100081;关于濒危语言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2161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61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