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互文与视域融合:创造性翻译的诗学维度

发布时间:2018-09-11 08:25
【摘要】:互文性是翻译活动的本质属性之一,它与翻译的每一个环节相伴而生。译者面对原语文本必须从宏观与微观层面通过"三个还原"与"一个展望"才能明晰文本内错综复杂的互文关系。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时须将原作者的历史视域、译者的当下视域以及读者的未来接受视域进行主动性地动态融合,只有提高"视域融合度"才能达到翻译的较高境界。以后现代理论观点分析可知,互文性与视域融合的客观性一方面否定了原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另一方面也为创造性翻译诗学提供了基础与超越的可能。本文用翻译的实例印证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Abstract]:Intertextuality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ntricate intertextuality in the original text, the translator must adopt "three Reductions" and "one Outlook" at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In order to achieve a higher level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must combine the historical horizon of the original author, the present horizon of the translator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der's future acceptance actively and dynamically. Only by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the horizon" can the translator achieve a higher level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ostmodern theory,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objectivity of intertextuality and visual integration negates the existence of the ultimat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vides the basis and possibility of transcendence for the creative translation poetics. This paper uses examples of translation to prove his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高校外语院系英语精读课教学的困境和对策研究”(11JK0413)资助
【分类号】:H0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灿;翻译批评:从印象到科学——浅谈翻译批评的科学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张红艳;试评《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刘敦萍;从《天净沙》的六种译文看接受美学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梅红;;在互文性的指导下进行广告套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嵇德全;;论英汉比喻翻译中的等值与文化差异[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洪涛;;从此岸到彼岸的反拨与超越——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探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4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7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9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童;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史分期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姬鹏宏;科技翻译的关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3 夏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王亚威;[D];郑州大学;2000年

5 李莹莹;[D];郑州大学;2000年

6 周漓云;从语境角度分析英汉互译中语言的得体[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彭春华;晚清政治法律著作汉译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8 王宝才;浅谈翻译中的“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9 王冬梅;话语变异与文学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国华;素质教育下交际性英语测试的基本模式和实施方案[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亚情;;广告语篇的互文性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2 辛斌;;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1期

3 孔冉冉;于艳青;;从仿拟角度探讨手机短信互文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1期

4 赖彦;;新闻标题的话语互文性解读——批评话语分析视角[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5 谢睿玲;;从顺应的角度解析新闻语篇的互文性[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杨艳君;;从翻译中互文性的变化看文化的传播[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王宁;;“互文型”手机短信及其语篇衔接机制[J];科技信息;2010年10期

8 杨增成;;互文性的语言学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9 王树槐;王群;;哈提姆的互文性翻译理论:贡献与缺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沈颖;;广告语篇互文现象及其认知机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锡源;;互文性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余平;;论“文本间性”与习语的翻译——文化意象翻译研究之二[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万丽媛;;从引用看语篇的互文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欧阳东峰;;狂欢文本中的译者身份[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舒奇志;;论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的翻译[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宋潇潇;;交际意图与认知语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罗选民;;翻译、认知与跨学科研究(代序)[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10 任小玫;;语言翻译与文化飞散:对翻译工作者身份认同、工作效率及全球意识方面二律背反的理解与应对(英文)[A];多元文明冲突与对话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尔勃;再创造中的双向激活[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武建国;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2 田英华;语言学视角下的传记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陈亚萍;体裁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王正;翻译中的合作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6 李桔元;广告语篇中的意识形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范敏;篇章语言学视角下的译学词典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王晋军;会话中问句的批评性分析[D];厦门大学;2004年

9 赵东林;基于语篇类型的翻译对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侠;英汉“神舟五号”新闻报道中转述语的互文性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梅红;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进行广告翻译的可行方法[D];厦门大学;2006年

3 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向芳;互文性与广告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5 曹琳婧;广告文本中的互文性功能[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高芳;表现与关联:广告文本中的互文性[D];新疆大学;2005年

7 黄懿;互文性与《红楼梦》中互文符号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薇;熟语性与熟语形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潘晨曦;电影片名的互文式翻译[D];东南大学;2005年

10 冯海霞;规范性法律语篇中互文符号的翻译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36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36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2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