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激进构式语法到汉语语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1 06:39
【摘要】:Croft(2001)所创立的激进构式语法,将构式扩大到了语言的所有层面,同时以功能—类型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语法构式跨语言的差异性和历时演变等问题。文章重点介绍激进构式语法对语态范畴的分析,试图从中获得启发,以最终促进汉语语态相关问题的研究。
[Abstract]:Croft (2001) created the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which extends the construction to all levels of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typology, the differences and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cross languages are discussed in depth.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tegory of voice by the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tries to draw inspiration from i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Chinese voic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2 何元建;;现代汉语中间句的句法结构[J];汉语学习;2010年01期

3 梁君英;;构式语法的新发展:语言的概括特质——Goldberg《工作中的构式》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4 陈满华;;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5 刘玉梅;;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进展——《构式与语言演变》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4期

6 沈阳;司马翎;;句法结构标记“给”与动词结构的衍生关系[J];中国语文;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凤梅;;浅析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在语言习得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2 马云霞;;“看”与“X+看”的语法化与主观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于红;戴卫平;;构式习得与语言习得[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4 徐艳;;英汉中动结构的语义指向对比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王怡;;英语动结构式的形式语义匹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熊仲儒;;“NP+好V”的句法分析[J];当代语言学;2011年01期

7 沈阳;魏航;;动结式中动作V1和结果V2隐现的句法和语义条件[J];对外汉语研究;2011年00期

8 刘晓林;;论去及物化态及其类型学意义[J];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9 林正军;刘永兵;;构式语法视阈下的英语语法教学[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1期

10 袁平;;构式语法理论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丽丽;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北京话被动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田臻;汉语静态存在构式对动作动词的语义制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张明辉;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张玲;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春红;汉语中动句的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颖;基于空间参照框架理论的英汉存在构式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汪国菊;英语动结构式的事件框架结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雯;中动构式“NP+V起来+AP”的认知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6 段兴臻;施事由字句动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刘迪;现代汉语“NP(受事)+状+V”中动句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陈云;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限定构式的习得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谢明英;现代汉语“X就X在Y(上)”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炎燕;英汉中动构式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阳;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J];国外语言学;1996年03期

2 邓思颖;;汉语被动句句法分析的重新思考[J];当代语言学;2008年04期

3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4 徐丹;北京话中的语法标记词“给”[J];方言;1992年01期

5 李宇明;陈前瑞;;北京话“给”字被动句的地位及其历史发展[J];方言;2005年04期

6 Rint Sybesma;沈阳;;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石毓智;;结构与意义的匹配类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陈满华;;关于构式的范围和类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沈阳;;词义吸收、词形合并和汉语双宾结构的句法构造[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2期

10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妍;;从功能语法看英语中动结构小句[J];考试周刊;2007年10期

2 贾丽娟;;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概念功能的系统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18期

3 易兴霞;;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4 李文静;;从激进构式语法到汉语语态研究[J];兰州学刊;2011年05期

5 马维汉;汉维语使动语态的翻译对比[J];语言与翻译;1990年01期

6 王冬梅;“N的V”结构中V的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4期

7 周正平;;物性与对新闻语篇的话语分析[J];大视野;2008年07期

8 张点;李桔元;;英汉语篇语态功能对比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张宵;;从及物性角度对一封道歉信的批评性语篇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12期

10 高红波;;中国电视语态的变迁[J];电视研究;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2 骆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云洲;;从功能语法的角度看一首词的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刘东信;朱建新;朱崇业;;论英文摘要及题名的写作[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二集)[C];2004年

5 郭秀珍;;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程志华;;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思维转换[A];福建省外文学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7 江荻;;藏语动词的及物性、自主性与施格语言类型[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彭宣维;;及物性结构式及概念语义隐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陈自立;桂起权;;辩证逻辑公理系统DLA及DLB[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10 金渝光;;Cantor三分集注记[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2(9)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9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立伟;东方卫视的新闻软肋[N];中华新闻报;2003年

2 ;双语校凭什么拿那么多奖?[N];重庆日报;2004年

3 汉滨区培新小学 刘宝琴;加强语态教学点燃品悟火花[N];安康日报;2006年

4 覃里雯;孙玉胜:路上十年[N];经济观察报;2003年

5 汤亚订;从边缘向中心的回归[N];音乐周报;2005年

6 穆土;科学与艺术审美创造的有机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孙郁;惦念的力量[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曹国军;荧屏差错为何如此多[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9 郝忠;“五和”统一促和谐[N];张掖日报;2007年

10 实习生 邓瑶;读史,在媒体狂欢中寻找自己的方向[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黄缅;相邻关系—汉语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6 胡孝斌;现代汉语双叠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左双菊;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历时、共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苏华;Amenable群作用的一维动力系统[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李敏;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谭枫;动力系统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晶晶;从功能语法角度研究商业计划书中实施概要的经验意义[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2 王艳荣;新闻网站中嵌套性媒体的新闻语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应兰茴;VV式句的及物性特征及其篇章功能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薛龙翠;《美国联邦宪法》(1787)与《联合国宪章》中的语态对比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周桂荣;关于三进螺线管的代数结构[D];苏州大学;2010年

6 王新长;广义sin(1/x)-连续统上连续自映射周期轨的稳定性[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马艳晶;从及物性角度研究语篇隐喻[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代尊峰;英汉动结结构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9 尹慧;汉语“[(一)(量)]名”结构及其英语对应形式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10 金普;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63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63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2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