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话中的动态助词“哒”
[Abstract]:Da is a common dynamic auxiliary in Enshi dialect.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da" means the completion, realization, persistence and beginning of action and state after the verb, the change of state after adjectives, quantifiers and nouns, and the phenomenon of lexicalization in Enshi dialect.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立友;开县话中的“哒”[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张振羽;申风英;;近代汉语副词词尾“则”探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言岚;“哒”在株洲方言中的语义特征[J];邵阳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林;;民族声乐风格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周春华;;行政紧急权力及其法律规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3 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丁亚元;;有效面授的内涵及其设计策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5 甘翠华;;汉英成语修辞特点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陈秀平;;略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谭贤楚;周长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机制研究——基于恩施州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8 孔令达;;儿童对两组时间词的习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杨荣贤;;汉语中“投掷”义与“抛弃”义的异同及其区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李佑标;;消防应急救援范围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涛;;公诉专业化相关问题研究[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庆伟;;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途径与基本要求[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江必新;程琥;;论判例在WTO争端解决中的适用[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7 阎宗彪;乔生;;腐植酸缓(控)释BB肥的创新理念和应用实践[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邹伟;段竞晖;鞠霓;饶晓亭;胡丽莉;张雪;罗邦民;;中介法律制度建设的法律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9 孙景亮;;海河流域南系平原河流生态修复“乌托邦”[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林慧英;黄国清;;农业类院校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对策[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惠峗;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延丽;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保障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晓明;上海市部分小学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开展状况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杨阳;电视体育谈话节目《体育评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刘小飞;上海市杨浦区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董娇;普通高中主科科任教师威信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佳;地方大学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夏路;论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周萍;“动宾动词+宾语”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江蓝生;;说“兀自”[J];辞书研究;1990年01期
2 喻遂生;重庆方言的“倒”和“起”[J];方言;1990年03期
3 邓英树;仁寿话的语气词“哆”和“喔”[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4 苏兴;;《京本通俗小说》辨疑[J];文物;1978年03期
5 陈辽;;《三言》中的明话本和明拟话本辨[J];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6 张黎;“着”的语义分布及其语法意义[J];语文研究;1996年01期
7 王云路;;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J];中国语文;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昕如;新化方言的动态助词[J];娄底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2 刘月华;;动态助词“过_2过_1了_1”用法比较[J];语文研究;1988年01期
3 罗庆云;新洲话的动态助词“倒”和动结式第二成分的“倒”[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刘薇;;贵阳方言动态助词“下”[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2期
5 袁卫华;;《董解元西厢记》中的动态助词[J];理论月刊;2011年08期
6 景美;;河北元氏方言动态助词[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2期
7 房玉清;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现代汉语的动态范畴[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3期
8 方小燕;广州话里的动态助词“到”[J];方言;2003年04期
9 李敏;论“V起来”结构中“起来”的分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贺卫国;;“VV着”格式的初步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尹绍华;;对动态助词“了”的再认识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凤吟;;双音节性质形容词ABAB式的重叠——兼与AABB式比较[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周根飞;;丰城话中助词“哩”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熊瑜;;赣语樟树方言中“得”字的意义和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丽艳;;“N+们”与其他表多数语法形式之区别[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8 王珂;;龚千炎语法思想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唐厚广;;语言与逻辑问题探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10 杨文秀;;双解词典释义部分的语法信息[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2 刘永耕;量词“样”跟“种”的区别[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沈锡伦;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张军 曹俊;呼和浩特方言辨正有专著问世[N];内蒙古日报(汉);2001年
5 窦东友;介词的妙用[N];文汇报;2004年
6 汉滨高中 魏春红;文言虚词杂谈[N];安康日报;2009年
7 河南平顶山市二中 李晓红;中古汉语副词“分别”的虚化[N];学知报;2010年
8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宋晖 通讯员刘冬青 宋青;词汇学研究手段与视角皆多元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郑述谱 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学研究所所长;从词汇学的辖域说开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3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6 肖万萍;桂北永福官话特色虚词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宗丽;长阳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刘杰;汉语相似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张先坦;王念孙《读书杂志》语法观念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丽娜;“了”(le)的几个问题研究概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闫妍;动态助词“过”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雅文;初级阶段留学生动态助词“过”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D];暨南大学;2011年
4 马瑞清;初级汉语综合教材中动态助词“着”的编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婵;天镇方言动态助词及其相关成分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6 杨晓芳;《金瓶梅词话》动态助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祝君;《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动态助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氏玉映;越南学生习得现代汉语动态助词“着”“了”“过”的偏误分析及纠正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卞知美;韩国留学生动态助词“着”的习得情况考察[D];复旦大学;2012年
10 杨皎;《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D];宁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96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96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