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30 10:11
【摘要】:复合趋向补语因其与宾语的位置关系多样,,语法意义丰富,一直是留学生较难习得的一个语法项目。本文以复合趋向补语“起来”为研究对象,对现有的自然语料进行统计分析,配合以非自然语料的统计结果,总结出了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顺序和偏误,由此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界定本文所讨论的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研究项目。总结了二语习得和趋向补语习得方面的一些成果,并对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研究概况进行了一番梳理。 二、基于自然语料和非自然语料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复合趋向补语“起来”在和宾语的位置关系上以及“起来”的七个语法意义的习得顺序。 三、分析留学生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过程中出现的五类偏误,并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四、针对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顺序和偏误类型,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建议。
[Abstract]:Because of its diverse position and rich grammatical meaning, compound directional complement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grammatical item for foreign student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mpound trend complement "up"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arries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existing natural corpus, and with the statistical result of the unnatural corpus, sums up the acquisition order and the error of the compound trend complement "up".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s are given. This article mainly starts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first, defines the research project of compound tendency complement "up"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achievemen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directional complement acquisition,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compound directional complement. Secondly,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natural and unnatural data,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acquisition order of the seven grammatical meanings of the compound tendency complement in relation to the position of the object. Third, it analyzes the five kinds of errors in the acquisition process of the compound tendency complement,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errors. Fourthly, some effective teach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view of the acquisition order and error types of compound tendency complement.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倩;;浅论复合趋向补语“起来”——兼谈“起来”与“起去”的不对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李丽婷;;建国以来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刘红英;;IF条件分句中WILL+V-Φ的语义新释[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4 雷轮飞;;浅析绥德话中的第一人称代词[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5 徐今;;也谈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吕海燕;;语气副词“毕竟”的语法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刘斐;张虹倩;;语体学视野下的“除非”句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8 刘红英;;IF条件分句中-Ф,-s/-es的语义新释[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7期

9 范莉婷;;“了”与“V—テイタ”的对照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7期

10 唐小平;;津市方言中的句末语气词“哈哆”[J];教师;2011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郭颖侠;;试析补助动词“だす”的语法意义[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赵明慧;;再谈“在+NP+VP”及相关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凤吟;;双音节性质形容词ABAB式的重叠——兼与AABB式比较[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周根飞;;丰城话中助词“哩”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丽艳;;“N+们”与其他表多数语法形式之区别[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8 王珂;;龚千炎语法思想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杨文秀;;双解词典释义部分的语法信息[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施栋琴;王菊泉;;英汉同等比较结构对比与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2 刘永耕;量词“样”跟“种”的区别[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沈锡伦;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山东省梁山县小路口中学 彭广红;浅谈中学英语词汇教学[N];学知报;2011年

5 胡立彪;什么是“过度保护”?[N];中国质量报;2006年

6 叙永县麻城乡初级中学校 李腾双;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N];泸州日报;2008年

7 窦东友;介词的妙用[N];文汇报;2004年

8 河南平顶山市二中 李晓红;中古汉语副词“分别”的虚化[N];学知报;2010年

9 张军 曹俊;呼和浩特方言辨正有专著问世[N];内蒙古日报(汉);2001年

10 汉滨高中 魏春红;文言虚词杂谈[N];安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兰;朝鲜语体词词尾的结合类型和语法意义演变[D];延边大学;2011年

2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杰;汉语相似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彭春芳;湖南涟源杨家滩话重叠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苏俊波;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孝斌;现代汉语双叠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钟华;现代汉语焦点表现手段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10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芳;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郭子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D];吉林大学;2012年

3 杨皎;《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D];宁夏大学;2005年

4 李文浩;汉语“动~叠+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田丽娜;“了”(le)的几个问题研究概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贵;关于日语分裂句中焦点形式的考察[D];湖南大学;2005年

7 肖亚丽;黔东南方言语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麦妮娜;现代汉语主语的语法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许维维;汉语重叠式状态词范畴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英美;《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99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99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c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