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翻译会通思想
[Abstract]:In the Qing Dynasty,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has been enriched and developed in many aspects: from astronomical almanac, sci-tech translation to system translation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th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from co-translation, extensive translation, transfer to single translation;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is from "the model of entering into my learning", from the west of China to the west of China, to the mutual conne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is from super victory to seeking for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and then to the reform and salvat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communication from "the west source of middle school" to "the use of middle body and west", and then to "using both the body and the west".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YY013)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德让;;翻译与诠释学的会通——评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王天根;评点老子与严复对立宪的检视[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李建军;蒋廷黻的外交史观[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4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5 王应宪;;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6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俞妍君;;解构主义视域下《天演论》的翻译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周茹薪;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陈宏斌;;文化翻译的策略——《儒林外史》英译本个案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波;吴彤;;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洋务派的翻译出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2 王雪源;;薛凤祚研究刍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朱汉民;;《智育志》导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何玲;;1903年汴城会试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翁银陶;;简论严复诗论与其诗作之关系[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6 杨士焯;;论译者的写作能力培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林莉莉;;英汉翻译写作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晓雨;;“自由”一语探源——近代中日翻译互动之一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孙瑞;朱生豪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张琦;从顺应论浅析专有名词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健琴;;论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对视与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同[J];华章;2011年13期
2 朱作衬;;殷海光对中国文化发展途径的探索——读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的体会[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3 赖继年;;管窥“中体西用”——以《劝学篇》为中心[J];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雷竞;;试论“中体西用”与“洋才和魂”的成败原因[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6期
5 赖继年;;论《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曹红玉;;西体中用?中体西用?中西并流?——郎世宁的立体丹青与吴冠中的写意油彩的比较及思考[J];学理论;2011年17期
7 李建春;;无物之阵:重提艺术中的精神[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赵冰冰;;征程赋——贺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J];侨园;2011年07期
9 赖继年;;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以《劝学篇》为中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10 赖继年;;浅评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以《劝学篇》为中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鹏;;辛亥革命与中体西用[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文思启;;“中体西用“及其影响[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3 陈传林;;“中体西用”与中国高等教育道路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高莉华;张晓刚;;从“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分析中日早期现代化之异同[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5 杨天平;;“中体西用”的思想与清末的教育宗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吴廷俊;裴晓军;;体用之辨:张之洞报刊管理与报刊思想的双重性解读[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宪平;;晚清“中体西用”教育方针之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孟旭;;张之洞教育思想发展阶段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邵服民;;略谈近代中国追求近代化的思想轨迹[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10 贾小叶;;晚清督抚西学观念的演进——以沿江沿海督抚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秀桃;张之洞:中体西用变法为要[N];法制日报;2006年
2 刘悦斌;晚清新文化观的演进[N];学习时报;2006年
3 复旦大学历史系 章清 台湾中研究近代史研究所 潘光哲 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 刘龙心 埃尔朗根一纽伦堡大学 朗宓榭;探解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N];社会科学报;2005年
4 求是杂志社 张西立;实践本位:文化选择的根本尺度[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汪建业邋周云波;谨防误入学习榜样的歧途[N];中国国防报;2008年
6 赵颖;畅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N];人民日报;2006年
7 冯天瑜;张之洞及其《劝学篇》[N];光明日报;2006年
8 傅有德;传统与现代之间:犹太文化的经验与启示[N];解放日报;2007年
9 苏州大学 李明 上海师范大学 唐力行;从变革走向成熟[N];社会科学报;2003年
10 袁钟;道教文化与养生市场[N];中国民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列盈;论“中体西用”观对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白文刚;清末新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3 石文玉;儒学道统与晚清社会制度变革[D];吉林大学;2008年
4 任晓兰;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D];南开大学;2009年
5 吴永;晚清洋务派政治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景彦;19世纪中日知识分子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陈亚玲;论我国学术转型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张德让;翻译会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元鹏;从固守传统到中体西用—翁同煝心路历程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2 高攀;张之洞“中体西用”法律思想述评[D];山东大学;2007年
3 赵灵芝;西方学科分类在中国的引入[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段红智;张之洞中西文化观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5 赵紫峰;中日两国教育近代化之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董修元;晚清自强运动的文化阐释[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姚辉;“西学中源”说再探析[D];西北大学;2009年
8 刘锦权;“中体西用”文化范式再思考[D];西北大学;2009年
9 鞠平凡;中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中地位的演变及其思想根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赵坤;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诗教理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01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01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