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模糊修辞研究
[Abstract]:Fuzziness is one of the attributes of natural language. "fuzziness" and "precision" exist in opposition. The fuzziness of language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e introduction of fuzzy theory opens a new window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It also provides a very meaningful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rhetoric. Fuzzy rhetoric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fuzzy theory and rhetoric, and it is a branch of rhetoric. Fuzziness rhetoric mainly studies the function of fuzzy language, that i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effect produced by the use of fuzzy language. On the basis of fuzzy theory,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of fuzzy rhetoric and from the angle of fuzzy rhetoric,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language in Tang poetry, and analyzes the unique role of fuzzy language in the expression and lyricism of Tang poetry.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ang Dynas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rhetoric in Tang poetry and its unique expressive effect. By systematically combing,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phenomenon of fuzzy rhetoric in Tang poetr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use of fuzzy language in Tang poetry is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fuzzy words, fuzzy figures of speech and fuzzy text. Each of these three aspects is discussed in a chapter, and with sufficient examples, the artistic value of each kind of vague language and its realization is analyzed concretely.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hetorical effect of Tang poetry in fuzzy rhetoric. The author's choice of fuzzy rhetoric is a positive and dynamic process, and the choice of different fuzzy rhetoric means. Limited by the expression of the poem itself. Tang poetry through the use of three fuzzy language, mainly realized the vivid function, implicit function and aesthetic function.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7.22;H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易安;;明人选唐三部曲——从《唐诗品汇》、《唐诗选》、《唐诗归》看明人的崇唐文化心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2 许总;唐诗研究的世纪回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林非;;未有收成的唐诗研究[J];中华散文;2000年03期
4 张浩逊;闻一多的唐诗研究[J];常熟高专学报;2001年05期
5 曲璋;唐诗研究界的又一盛事——写在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出版之后[J];文史杂志;1990年04期
6 杨明;唐诗研究的硕果[J];文学遗产;1997年05期
7 孙桂平;;传统学术视野中的“唐人选唐诗”[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张忠纲;以开放的思维和姿态迎接新世纪[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张起;唐诗研究新成果 著作体例新走向——评张天健先生《唐诗答疑录》[J];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04期
10 隋秀玲;;论李颀诗的辑录及其在明代的传播[J];求索;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琳;;唐诗翻译与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梁海燕;;新的收获,新的起点——评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3 蒋有经;;汉语模糊修辞的文化阐释[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朱易安;;明人李杜比较研究浅说[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5 王元明;;李白《蜀道难》新探[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6 詹福瑞;;二十世纪李白研究述略[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7 王元化;步霍;;“海外汉学丛书”四种[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8 张巍;;《张祜诗集校注》(修订本)述评[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9 秦洁才;;模糊语言在典范公文中的运用[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10 顾鸿安;;模糊语言及其教学[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宁;唐诗研究之有益范式[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晓晗;一部唐诗研究百科全书[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孙微(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新时期的新著[N];人民政协报;2001年
4 管士光;唐诗研究的新收获[N];中国文化报;2001年
5 方锡球;“前七子”的“诗变”观[N];光明日报;2006年
6 马大勇;走进文学史的深处[N];人民日报;2007年
7 吉立 新华社特稿;宇文所安:为唐诗而生的美国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木斋;理性的思索,情感的倾注[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杨雪梅;林庚 把心亮在无尘的太空[N];人民日报;2006年
10 边家珍;任中敏与《唐声诗》[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芳;唐诗与原型[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曾艳红;唐诗丝绸物事及其意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超;宇文所安唐诗研究及其诗学思想的建构[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葛红;宇文所安唐诗史方法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美玲;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当代的传播与影响[D];上海大学;2010年
7 傅昌萍;模糊化思维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王福栋;论唐代战争诗[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李朝杰;贞观时期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10 赵林涛;卢纶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诗媛;唐诗模糊修辞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2 曲桂敏;学唐诗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征松;唐诗中的瑞兽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周艳桃;唐诗头发描写之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5 尹廷银;试论柳晟俊的唐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袁洁;从唐诗看唐代药材业[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璐;宇文所安的唐诗史书写方式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王磊;论唐诗创作中的日月星辰意象[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魏娜;唐诗中的村落[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汪枫;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21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21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