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咬啮”义动词的历时演变及原因

发布时间:2018-11-21 10:43
【摘要】:先秦时期的"咬啮"义主要由"噬"表达;汉魏六朝"啮"代替"噬"成为表"咬啮"义的主导词;从唐代开始,口语中"咬"代替"啮"成为表示"咬啮"义的常用词,而"噬"和"啮"基本消失,这样的格局一直保持到今天。促使表"咬啮"义的主导词发生两次更替,既有词汇系统自身调节的内部原因,也有认知心理等方面的外部原因。
[Abstract]:The meaning of "bite and bite" was mainly expressed by "bite"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replaced by "bite" in the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as the leading word for the meaning of "bite and bite". Since the Tang Dynasty, "bite" has replaced "bite" in spoken language as a common word to mean "bite", while "bite" and "gnawing" have basically disappeared. This pattern has been maintained to this day. There are two changes in the dominant words which promote the meaning of "bite and bite", not only the internal reasons of the self-adjustment of the lexical system, but also the external reason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分类号】:H14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华;韩陈其;;“八卦”词义的“旧”与“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王兴才;;重庆方言“得(dei)”来源考察[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应学凤;李桂明;;国内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12期

4 邓享璋;闽中、闽北方言的名词后缀[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5 谷向伟;;试论方言用字的规范化[J];韶关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张海媚;;《朱子语类》中“好看”的词汇化及使用[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钱毅;刘梦云;;清末民国初邵阳蒙学教材《君莫笑》[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崔山佳;;方言中几个比较特殊的形容词重叠形式[J];台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张立红;;“定胜”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陈满华;;现代汉语方言儿媳称谓考察[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应学凤;;国内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应学凤;;国内象似性研究动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敏莉;;新邵湘语的语气助词“去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仝欣;中古阳声韵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演变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美庄;《全宋文》江浙文人用楙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吕昭君;山西交城方言代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作佳;现代汉语协同副词的选择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娟;湖南双峰方言否定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亓恒娜;《现代汉语词典》佛源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笑舒;大连方言词汇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焦甜甜;四川、两湖、江西地区唐五代诗歌用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松;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多维认知表征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沈益宇;四川方言特征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戴忠;;上古看视类动词的演变规律[J];求索;2008年02期

2 何建华 ,杜建国 ,张群荣;论辛亥革命前的留日热潮[J];抚州师专学报;1992年01期

3 辜健斗;柳宗元作品的民主思想[J];抚州师专学报;1994年02期

4 韩隆福;诸葛亮北伐失败的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8年03期

5 李辉,李红;论考试焦虑及其调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6 陈景彦,阎国来;论日本政府传统历史观的右倾问题[J];东北亚论坛;1999年04期

7 吴友法;简析德国统一后困境的症结及机遇[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8 傅勇林,徐世红;J·Aitchison论语言变化的发生和传播[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9 徐文君;宋江与唐僧的相似性及其原因[J];济宁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10 张义泉;下岗职工心理挫折的原因及心理调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辉;李崇银;潘静;;南海季风槽的异常特征和原因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杨aF;吴跃萍;;农民工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A];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C];2009年

3 朱晓虹;;我院2007-2008年药品质量问题的分析[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4 卢国良;王瑾;涂鹏;张健;葛中川;邵涛;夏昭林;;铁路职工职业伤害的病例-对照研究[A];第四届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学京;;膝关节伸位僵直的原因和预防[A];2006骨伤科疑难病症诊疗技术新进展、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邵珍;;职中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及矫正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7 戎立;;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切实保障环境安全[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金颖;张亚芳;;我院2007-2008年药品质量问题分析[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9 钟培道;;2610号客机空难事故剖析[A];2006年全国失效分析与安全生产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何灿;何文丽;;矿井热害及防治[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人格尊严”投诉同比上升150%[N];贵阳日报;2007年

2 叶雪萍;客家方言词语源流考·食[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敏;早期斯图亚特英国贵族官员腐败原因初探[D];武汉大学;2005年

2 高晓莹;知识产权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时映梅;俄罗斯“影子经济”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黄贺;论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与解决途径[D];暨南大学;2007年

5 于在照;越南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6 司建波;虚拟组织的性质和原因[D];吉林大学;2009年

7 慈健;贿赂犯罪防控对策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花永兰;当代世界民族主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k淑娟;古o"姙三P 心理R諍^概念X4奮_Y系}q及其kw史演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张建光;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果实日灼原因、机理及预防[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姗姗;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向红;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及对策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惠梅;中学师生沟通问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金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方运战;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胡临春;中国民航运输业放松管制的根源及路径探析[D];中南大学;2005年

7 张雷;中国式英语分析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8 张洋;我国资本外逃的状况、原因及对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张蔚;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及其综合预防[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英;浅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46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46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f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