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知语言学对译者认知不足与认知过度的解释力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scholars mainly focus on bilingual cognitive psychology, 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 model, transl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other transla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issues, but rarely involves the phenomenon of cognitive insufficiency and over-cognition of the translator. Based on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 of reality Cognitive-languag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presentation and motiv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cognitive deficiency and overcognition by using the existing cognitive approaches, and provides explanatory motiv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t the above two level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ognitive deficiency of the translator is related to the scope and background of the context of translation, while the over-cognition of the translato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anslation framework of focus and scen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translator in depth. This understanding is of grea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behind translation works and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基于摄入性改写的翻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09B10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于建平;;从语言体验观分析汉英翻译的认知能力[J];中国翻译;2006年06期
2 刘绍龙;;论双语翻译的认知心理研究——对“翻译过程模式”的反思和修正[J];中国翻译;2007年01期
3 刘康龙;穆雷;;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黄诞平;;语料库与翻译研究及翻译教学[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范京晶;;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文化障碍[J];晋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钱澄;变异的专偶制——从《源氏物语》看日本平安时代的婚姻形态[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彭治民;;哲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研究[J];唐都学刊;2007年04期
5 王京平;;翻译教学中的意识启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2期
6 朴正阳;从《千载佳句》看遣唐新罗人文学[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王燕;男权重压下的“完美”女性——浅析紫姬与宝钗的悲剧[J];宜宾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毛妍君;白居易闲适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赖翅萍;未竟的审美之旅[D];河南大学;2007年
4 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勾艳军;日本近世小说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祥武;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非语言语境与文学翻译[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朱静;Willis Barnstone和许渊冲唐诗英译文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莹;听觉认知模式在中译英会议口译推理中的应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4 郭恒;辜正坤翻译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5 张迎军;迟子建小说创作论[D];扬州大学;2004年
6 于敏;论迟子建的创作与萨满教文化[D];兰州大学;2006年
7 刘大伟;关联理论观照下的庞德唐诗创意英译[D];西北大学;2006年
8 杨晓丹;论迟子建短篇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姚文勇;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在词语翻译中的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洪亮;框架理论与英汉翻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洪英;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马风华;从译者角度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李平;从认知心理学看翻译理论的意义[J];中国科技翻译;1999年01期
4 吕航;关于建立翻译心理学的构想[J];外语研究;2000年03期
5 段俊晖;重新定义创造性叛逆——以庞德汉诗英译为个案[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郑群;从关联理论看理工科翻译教学的认知取向[J];上海科技翻译;2000年01期
7 陶文好,陈明瑶;从几个方位介词看翻译过程中的心理认知[J];上海科技翻译;2000年04期
8 谭业升;从语义认知角度看翻译技巧[J];上海科技翻译;2001年02期
9 毛忠明;翻译变形的心理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2年04期
10 丁树德;翻译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障碍与认知框架[J];上海科技翻译;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寅;狭义与广义语法化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彭媛;原型范畴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启示[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易明珍;隐喻的认知与文化[J];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4 刘国辉;;拓扑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含关联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朱晓军;;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个体量词搭配——以“条”为例[J];语言与翻译;2006年04期
6 赵海亮;;《汉语大字典》“女”族词的文化内涵与认知[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10期
7 江晓红;;语用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中国外语;2006年06期
8 周莉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9 胡佳;;关于隐喻翻译的探讨[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10 张海会;;认知视野下的方位性隐喻“上、下”及其文化隐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徐明;;认知语言学在日本——日本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3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黄忠廉 焦鹏帅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建构翻译地理学新学科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李克;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夏日光;省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翻译教学[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2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廖立方;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5 王大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构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于燕萍;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杜玲莉;英汉语篇照应词的认知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吕芳;庄子《逍遥游》的博喻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9 靖安典;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的语法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逯红梅;篇章理解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70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70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