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本雅明:翻译的终结与灵韵的在场

发布时间:2018-12-12 06:49
【摘要】: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并不能归入"解构",倒是他反形而上学的"意象集"显现出那种指向,而其"灵韵"说倒可视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文章从伊格尔顿所提出的三种策略出发,试图对翻译研究中的想象力和直觉认识的作用问题做出说明,即以"海伦再生"(复制或再现)、"杂花生树"(象征化)以及"灵韵生人"(灵韵直观)为依据,为有关研究推出一个初步的建设方案。
[Abstract]:Benjamin's "translator's task" cannot be classified as "deconstruction", but his metaphysical "image set" shows that kind of direction, and his "spirit rhyme" theory can be regarded as a new perspectiv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Based on three strategies proposed by Eaglet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role of imagination and intui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at is, "Helen Regeneration" (reproduction or reproduction). Based on "hybrid tree" (symbolized) and "Lingyun stranger", a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plan was put forward for related research.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翻译理论研究所;
【分类号】:H0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胡友峰;岳介先;;西方古代美学:范式与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汤太祥;;中庸之道之我见[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罗钢,裴亚莉;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与批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乔凤杰;从武术学角度看《老子》的“守弱”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7 朱媛;;试论身体美学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王兆良;;人是目的——康德人学思想的当代解读[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王青林;人权启蒙与科学主义重建——晚近十年宪法学研究的几点哲学思考[J];当代法学;2004年02期

10 李u&平;主体意识在韩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J];当代韩国;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金鹏;;中国哲学精神的诠释与重建——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新原道》的理论价值与内在限制[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杰;;论孔子的天命、人性及政治价值依据[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C];2004年

3 黄凤祝;刘丽荣;;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本雅明的政治哲学[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曹顺庆;;跨文明比较美学研究[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2 陈定家;论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4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6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7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8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袁世杰;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耘;论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涵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庆卫;论“气韵”的艺术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徐贞;超越忧患 走向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贺红霞;王心敬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华勇;重温《黑暗的心脏》[D];浙江大学;2002年

9 王咏;杜拉斯笔下的两极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于鲸;后现代主义的回响:《百年孤独》与’1985寻根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兰;;韦努蒂解构主义翻译理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崔一;;当汉字遭遇后现代——探究汉字与版式的后现代设计形式[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09期

3 程孟利;;三种视角下的翻译理论研究——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到建构主义[J];丽水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孔雁;;斯皮瓦克从解构延异到属下主体效果探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潘超;;论符号学的意义生成理念及其局限[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霍尔;郑慧贞;;解构德里达的语言观[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6期

7 冯亚玲;;翻译研究所预设的伦理内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8 谢思田;;“信、达、雅”否定历程追溯之下的中西译理融合轨迹[J];民族翻译;2008年02期

9 司文会;;符号学·文学·文化——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思想研究[J];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10 覃世艳;;当代语言哲学二次革命之评判[J];社会科学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霍跃红;;回归翻译伦理:译者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谭晓丽;;韦努蒂的解构翻译思想新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张传彪;;篇首语[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蒙兴灿;;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研究:从双峰对峙走向融合共生[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辜莹莹;;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2006)[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杨一帆;韦努蒂解构主义的异化翻译策略及在中西语境下的两种文化立场[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王秉钦;东西方大师的对话[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牛新生;中国传统译论:扬弃抑或传承?[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封一函;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5 蒋童;从异化翻译的确立到存异伦理的解构:劳伦斯·韦努蒂翻译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骆贤凤;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徐艳利;翻译与“移情”:共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主体建构[D];河南大学;2012年

10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智姣;创造性误读:一种解构主义翻译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丽静;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译作的地位[D];重庆大学;2003年

3 高璐夷;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与《论语》翻译[D];厦门大学;2008年

4 王立荣;解构译者伍光建[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涛;德里达解构主义文学观[D];山东大学;2008年

6 黄培清;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初探[D];厦门大学;2008年

7 赖桃;动态标准[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冯亚玲;翻译研究的伦理层面批评[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9 周玲;翻译不确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程孟利;不同范式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74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74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a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