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名源动词语义生成的形式化分析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semantic generation of noun-source verbs is constrained by a priori operation mechanism. In this paper, formal analysis is used, that is, the syntactic derivation mechanism of noun source verbs and the semantic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generative lexic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formed in the syntactic derivation of the noun source verbs and the micro semantic generation process under the common constraints of the semantic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generative lexicon". It is found that the syntactic derivation of the nominal-source verb determines the structural path of its semantic generation, and the semantic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generating thesaurus" plays a role in turn to construct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minal-source verb. The formal analysis can explain the semantic phenomena such as the aspect feature, the aspect cross class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state of affair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 generation of lexical semantics is restricted to a certain extent by the prior operation mechanism.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英汉构词句法对比研究:名源动词的最简方案推导及诠释”(项目编号:08JC740010)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英汉句法对比研究:名源动词的最简方案诠释”(项目编号:08YK-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徐盛桓;名动转用与功能代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8期
2 徐盛桓;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彩霞;;名—动转类构词法在英语词汇发展中的作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郑丽;现代汉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义探微[J];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阎瑾;对名词动用的格语法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刘国辉;语言“转换”概念多维度诠释——以名词化现象为视点[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陈惠芬,李丽萍;学生解读名转动词语句能力的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02年06期
6 何星;孙金华;;识解操作与名动互转[J];外语研究;2007年02期
7 王振华;试析“三原色”语言研究[J];外语学刊;2003年04期
8 王振华;论功能语法的“目标”与“范围”[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王振华;语言的灵活性及其生成和控制[J];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01期
10 高芳;名动转用与含意[J];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3 陈海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概念库的经验识解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何星;名转动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龙秀;名词动化的动因、条件及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马志芳;英语动词的名词化认知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3 傅瑜;名动转用的语法隐喻本质[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4 姚新奕;抽象与具体[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5 郑丽;词类活用的多视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许厚春;[D];浙江大学;2004年
7 丛迎旭;名物化及其英汉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蒋意;英汉词类转换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丽娜;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言学分析[D];山西大学;2006年
10 许歆雅;动态词义变化试析[D];苏州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语用推理的认知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4期
2 徐盛桓;名动转用与功能代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8期
3 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与语用推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4 徐盛桓;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温宾利;程杰;;论轻动词v的纯句法本质[J];现代外语;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琪;;“S像O”的语义生成[J];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03期
2 王勇卫;;简析酒语词语义演化生成与修辞认知[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叶皖林;;人体方所形式中方位词的选用与表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程杰;;汉语名源动词生成的句法机制刍议[J];现代外语;2010年02期
5 勒孚作;;从模因论视角解读强势网络流行语“杯具”的语义生成与变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6 周旭;谭静怡;;网络传播词“雷”的语义生成理据[J];东南传播;2009年08期
7 阚哲华;姜孟;;名源动词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5年05期
8 孟庆超;;汉语语义生成中的“三步走”[J];学理论;2011年03期
9 曹成德;对汉语词义生成理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10 许睿婕;;“雷”及“雷”参构词语的语义生成分析[J];当代小说(下);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勇卫;;简析酒语词语义的生成和修辞认知[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霄军;;隐喻和换喻的计算综述[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邵朝阳;澳门博彩语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3 高明强;新闻报导中语法隐喻的系统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云彤;解析人物歇后语的语义生成[D];吉林大学;2008年
2 王勇卫;“~酒”“酒~”语义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冯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析现代汉语名词动用现象[D];湖南大学;2007年
4 曲晨;评价性词语的语义生成:自然语义元法[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唐亮;指人名名并列句法语义生成动因多维探究[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2年
6 蔡勉;语义生成,,语法化和语法隐喻[D];苏州大学;2012年
7 周余瑞;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网络流行语语义生成机制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8 蔡情情;“桃”及“桃”参构词的语义分析和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周睿;动宾式惯用语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文华;“九”和“九”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82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8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