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副词是外国汉语学习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的教学重点。笔者作为一名母语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2011年也曾经在泰国清迈北方大学进行过汉语教学实习。无论是从自己学习汉语的亲身感受,还是在教学生汉语的过程中,笔者都体会到汉语时间副词的掌握是一个难点。但在目前的时间副词研究上,成果多集中在本体方面,针对外国学生习得状况的分析研究较少。因此笔者认为对泰国学生汉语副词的习得展开调查,进行偏误分析,将对泰国的汉语教学具有一定价值。 论文首先为绪论,分述研究缘起、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前明汉泰词语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语言运用对比。搜集材料的使用,笔者运用了问卷进行调查,结合5万余字的学生习作中寻找出错误语句,进行偏误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本论文研究所使用的“清迈大学中文系大学生偏误语料库”,供后续研究使用。 论文第一章为汉语时间副词文献综述。对以往专家、学者对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本体研究及偏误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而说明对时间副词研究的意义。主要搜集的资料是关于时间副词的界定、范围、分类、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的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论文第二章节主要是汉泰时间副词的对比。根据张谊生先生的理论对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作全面的分类系统研究,大致可以从表时、表频、表序三个层级四个角度进行分类。而后,本文对泰语、泰语语法、泰语时间副词进行了简要介绍。这一章节的重点部分为汉泰时间副词对比。这些对比为第三章的偏误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第三部分即为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展示部分。本问卷选取的词汇主要为《汉语水平考试等级大纲》的甲级词汇,共有24个时间副词的27个常用语法结构。为偏误分析提供现实材料。随后本文归纳了泰国学生偏误出现的四种情况:误加、遗漏、误代、错序。并且对每种偏误类型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笔者也全面总结了出现偏误的原因。 第四章探讨了教授泰国学生汉语时间副词的一些教学策略。主要为加强汉泰语言的对比研究,教师应及时归纳总结学生的偏误,适时安排时间副词的专题讲解。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小结,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时间副词研究文献综述
一、本体研究中的时间副词研究
1. 时间副词的界定
2. 时间副词的范围
3. 时间副词的分类
4. 时间副词宏观领域的研究
5. 时间副词微观领域的研究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时间副词研究
三、泰国汉语教学中的时间副词研究
第二章 汉泰时间副词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
一、表时副词
二、表频副词
三、表序副词
第二节 泰语语法及泰语时间副词
一、泰语简介
二、泰语语法
三、泰语时间副词
第三节 汉泰时间副词对比
一、语法功能对比
二、语义和语用对比
第三章 泰国学生汉语时间副词习得状况调查
一、调查问卷
1. 测试对象
2. 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
3. 调查实施步骤
二、偏误调查数据统计
三、偏误类型和成因分析
1. 错序偏误及成因分析
2. 误代偏误及成因分析
3. 误加偏误及成因分析
4. 遗漏偏误及成因分析
第四章 对泰国汉语时间副词的教学策略
一、采用对比分析进行研究和教学
二、及时归纳总结学生的偏误
三、安排时间副词的专题讲解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脱傲;;时间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句法语义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任海波;“一直”与“从来”的比较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芜崧;“从来”、“历来”是副词吗?[J];汉语学习;1999年06期
4 关键;“一直”“总”“老”的比较研究[J];汉语学习;2002年03期
5 张谊生;从“曾经”的功能扩展看汉语副词的多能性[J];汉语学习;2003年05期
6 陈月明;时间副词“在”与“着_1”[J];汉语学习;1999年04期
7 李少华;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分类描写[J];荆州师专学报;1996年04期
8 杨平;;副词“正”的语法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2期
9 张亚军;时间副词“正”、“正在”、“在”及其虚化过程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高会成;“立刻”与“马上”两词辨析——兼论副词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叶翔;留学生汉语常用副词偏误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3 陈楚华;汉泰副词对比[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靖;“一直”与“总”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鸿卿;汉越副词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高红娜;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副词的中介语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7 张言军;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李冰洁;现代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杨睿;时间副词“老”的语法化过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黄晓静;“时间副词+的+名词”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400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00578.html